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贵阳人才招聘网

当前位置: 贵阳人才招聘网 > 找工作 > 文章页

魅力非遗|让传统戏曲“有人演、有人看、有未来”

时间:2024-08-13 11:52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25 次
魅力非遗|让传统戏曲“有人演、有人看、有未来”-  “小昆班”源自昆山人对昆曲的执着。

  “桑田沧海,有甚万古?”

  “有有有!”

  “是什么,是什么呀!”

  “是天下,天下也!”

  ……

  日前,第七个“昆山市顾炎武日”活动以昆剧《顾炎武》的《问陵》选段拉开序幕。这部因振奋青年心智而广受好评的青年版原创昆剧,由昆山当代昆剧院和江苏省演艺集团共同打造,至今已经演出了六个年头。以戏曲形式演绎的顾炎武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别样振聋发聩。

  经济总量超5000亿元、连续19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首的昆山同样承担着振兴戏曲的责任。为了让古老的昆曲“活”起来,昆山在人才培养、观众培育、平台搭建、城市发展等方面探索推进一系列改革举措,让传统戏曲“有人演、有人看、有未来”。

旅客在服务区观看昆曲表演。记者 李博 摄

  因人成戏——集聚各类人才

  6月间,北京恭王府大戏楼,今年的“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上,来自苏州昆山“小昆班”的孩子们与昆山当代昆剧院的专业演员共同登台,演出了《牡丹亭·春香闹学》等剧目,收获观众一片叫好之声。

  人们的叫好,不仅为精彩的表演,更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传承。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金磊说,每年“恭王府非遗演出季”长幼咸集,显示了昆山昆曲人才的活力。

  昆曲学习要从小开始,业内人士把这称为戏曲的“童子功”。“小昆班”得益于昆山32年的坚持。今年登上恭王府大戏楼舞台的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学校“小昆班”,常年有约80名学员。孩子们的训练抓得很紧,不仅每周进行两次课后训练,周末和寒暑假还有集训。

  “小昆班”源自昆山人对昆曲的执着。1992年4月2日,在昆剧传习所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会上,全国首家“小昆班”在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学挂牌。目前,昆山已有“小昆班”20余个,累计培养5000余名昆曲小学员。

  在“小昆班”的创作排练节目中,不仅有《游园》《琵琶记》《花木兰》等传统折子戏,也有《海力布》《都市里的狼》等课本剧和新编童话音乐剧,还有昆曲集锦《姹紫嫣红》等。

小昆班学员正在进行基本功训练。记者 李博 摄

  2018年开始,昆山第一中心小学、石牌小学、新镇小学、信义小学等4个“小昆班”还将昆曲身段动作与现代韵律操融为一体推出昆韵操,在课间大力推广,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和昆曲的距离。

  “小昆班”为昆曲专业人才选拔打下了坚实基础,先后有百余名“小昆班”学员被选拔进入专业院校深造。2019年开始,昆山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校合作,定向委托培养专业昆曲人才39名,学制6年,毕业后经考核到昆山当代昆剧院工作。同时,昆山连续12年举办“小梅花全国少儿戏曲大赛昆山选拔赛”,从中选出的优秀选手代表昆山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大赛,已有约150名小昆班学员摘金夺银。

  植树成林,不仅要育好苗圃,也要培养骨干。昆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巫继东介绍,以昆山当代昆剧院为阵地,昆山按照“高层次宣传文化人才计划”,先后引进由腾腾、张争耀等青年骨干演员,委托专业院校定向培养,开展青年演员拜名师活动,建立了优秀戏曲人才招聘和培养机制,形成了多层次的昆曲人才体系。昆山还争取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基地落户,让戏曲教学、创作、研究和人才培养有了更大空间。

  以城入戏——浸入城市发展

  学校里,上课铃声是昆曲,广播操有身形步法;公交车上,活泼的昆曲卡通形象伴人们穿行大街小巷;产业中,昆曲元素融入咖啡包装成为文创IP……昆曲已经深入昆山人的日常生活,昆山也以城市为载体为昆曲打造新的生态空间。

  白天在高科技园区里进行紧张的科研、生产、商务等活动,傍晚在街边的小剧场里听一曲昆曲;如果是拖家带口,也可以在夕阳西下的大渔湾大草坪上搭起帐篷,一旁的音乐喷泉会带来交织着水韵的昆曲律动……这是作为昆山人与众不同的生活节奏。

  人们随时随地能感受到昆曲,因为各类展示舞台不断拓展。目前,昆山已经建成20多家“江南·昆曲小剧场”,还打造了梁辰鱼昆曲剧场、昆曲文化中心、昆曲茶社等昆曲场馆和阵地。

  沿着苏州与上海相连的轨道交通11号线,旅客能打卡周边的昆曲文化空间——昆曲文化中心、戏曲百戏博物馆、正仪历史文化街区、小桃源城市文化会客厅、昆曲小镇等串珠成链,一系列昆曲文化地标汇聚成了姹紫嫣红的昆曲文化长廊。

  让城市拥抱昆曲,昆山将昆曲纳入城市发展规划,这在全国都十分少见。2018年,《昆山市昆曲发展规划(2018-2022)》发布,昆山市开始实施“昆曲发展”基础建设六大工程、23项工作,逐步打造多部门协同、多产业融合、城乡一体发展的昆曲保护工作机制。

  2023年,在较高质量完成昆曲发展五年规划的基础上,昆山又制定出台《昆山市昆曲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明确6大工程18项重点任务,建立健全多业融合、文教结合、部门协同、城乡一体发展体制机制。

  有了制度保障,资金支持也得到强化。据统计,2018年以来,昆山市级财政累计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6.5亿元,其中1.77亿元专门用于昆曲保护传承。同时,昆山还争取了省级以上财政补助超1000万元。为实现资金的长久可持续,昆山还建立了昆曲发展基金会。基金会支持昆曲理论研究创作、昆曲人才扶持、昆曲艺术普及、对外交流等,从更多维度助推昆曲传承发展。

  昆山当代昆剧院是昆山为复兴昆曲而倾力打造的专业院团。穿梭在演出大厅和展陈空间,剧院党支部书记瞿琪霞向记者介绍这个年轻的剧院快速发展的历程:作为全国第八个昆剧专业院团,昆山当代昆剧院自2015年成立以来,围绕“名团名剧名家”,着眼“出人出戏出精品”,打造了“我们有戏”“良辰雅集”“昆曲回家”“昆芽儿”四大院团品牌。

  如今,这里常年举办戏曲演出、名家讲演、文化沙龙等活动,已累计完成演出、导赏2500余场,接待海内外参访团队700余批次,服务群众超2000万人次,成为江南文化和昆山城市的重要展示窗口。

  以城护戏,更以城入戏。以昆山当代昆剧院为主阵地,昆山集聚社会资源,推进昆曲精品创作,累计创作《顾炎武》《浣纱记》《西厢记》《峥嵘》《梧桐雨》《描朱记》《浮生六记》七部大戏,传承《牡丹亭》《桃花扇》《贩马记》《玉簪记》《烂柯山》《红娘》六部大戏和100余出经典折子戏。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创作排练昆剧《顾炎武》,昆山将“顾炎武”和“昆曲”两张当地文化“金名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城市精神有了一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文化表达。

  戏与时新——突出现代表达

  美美与共是昆山人的追求,也是昆曲等传统戏曲的活化之道。从词曲、唱腔到服饰、身段,昆曲无一不雅、无处不美,但往往让非专业人士应接不暇、难以快速融入。昆山不断尝试以各种方式,让普通观众能更直接地感受昆曲之美。

  在昆山当代昆剧院昆曲文化中心,《虎囊弹·山门》一段最精华部分的“十八罗汉”被单独抽出呈现:捧卷托腮的“思考罗汉”、捧腹抖肚的“大肚罗汉”、以脚撑天的“擎天罗汉”……昆曲演员只是在台上摆出造型,台下已掌声如潮。这类把经典拆解、做“减法”式的导赏品鉴演出,已成为昆山培养昆曲新观众的系列品牌活动。

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中学学生在表演(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王须中 摄)

  剧目与时俱进,演员迭代传承,观众接连不断,戏曲就有了更新发展的活力,可以依托新的载体随时精彩呈现。“一桌二椅”是中国戏曲表演的经典程式之一,成为江苏不少剧场、餐厅、交通枢纽的布景。在昆山,人们打开手机App对准这类布景,就能欣赏知名演员表演的经典剧目,AR影像与现实场景融为一体,让昆曲加速融入新媒体时代。

  “昆山文化云”线上平台提供昆曲普及、戏曲展示等多种服务,“昆山昆曲”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昆曲视频,“雅韵昆山”等新媒体电台推出录制品牌活动和原创昆曲大戏……数字赋能让昆曲文化在昆山不断推陈出新。昆山推出“杜丽娘”“扈三娘”等昆曲艺术数字藏品,开发《忘川风华录》之“昆曲之乡如梦临川”主题手游,还率先让昆剧开山之作《浣纱记》实现了舞台艺术户外5G全息直播首秀。

  数字化是昆曲活化传承的新方式。目前,昆山已经形成超6500分钟的昆曲数字档案资源。昆曲传承“拾遗计划”已挖掘、整理、复排近30年来未登台演出的折子戏,整理近300GB(千兆字节)的数字档案。

  随着文旅的火热,以昆曲为IP的文旅融合,成为激发昆曲文化活力的有效方式。昆山推进巴城镇“昆曲小镇”、千灯镇“昆曲特色区块”建设;在商业街区、留晖公园等文旅街区、口袋公园植入昆曲特色元素;将小桃源、昆曲学社、绰墩遗址、玉山草堂等传统文化空间串联起来,策划了昆曲研学游路线,推出了13条覆盖苏州、扬州、无锡等江苏知名旅游城市地的“观演赏景”昆曲主题旅游线路。

  作为对外开放前沿区域,昆山也通过对外交流合作实现昆曲的破圈传播,通过抢抓临沪对台等机遇,推动昆曲艺术“走出去”。人们在上海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能看到“大美昆曲·大好昆山”“昆曲源头”等主题展厅,昆曲元素为这些开放枢纽增添了文艺色彩。而在对台文化交流中,昆山与台湾昆剧团广泛开展昆曲研究、剧目编创、交流演出、人才培养等合作,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广泛地激荡传播。

  知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周志刚,对昆曲的现代化传播形式和越来越广的传播范围心生感慨。他说,昆曲是一门艺术、一门手艺,就像捏泥人一样,不同时代的昆曲艺术家、传播者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将昆曲的形态与精神“捏”合在一起,才有了传统与现代结合、不断与时俱进的昆曲。

  文以戏传——续写文化新篇

  600多年前的元代,在昆山巴城,江南文人雅士在此创造了持续甚久的文化盛会“玉山雅集”,与东晋的“兰亭雅集”、北宋的“西园雅集”成为驰名中国历史的三大雅集。号称“百戏之师”的昆曲就诞生于玉山雅集之上。

  绵延至今,昆曲戏里戏外都是故事,上演着看似偶尔却实则必然的一幕幕经典。

  1956年,新编昆剧《十五贯》在北京演出获得肯定,让长期不景气的昆曲、濒临倒闭的昆剧团一下炙手可热。此后,多地恢复或建立昆剧表演团体。《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昆曲一个剧种,让昆山得以存续一缕典雅的传统文化血脉。

  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文化多样性在戏曲艺术的丰富种类上得到直观地展现。2017年公布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显示,截至2015年8月31日,全国有348个戏曲剧种,10278个戏曲团体。其中分布区域仅限1个省区市的剧种达300个,这些地方剧种虽然传播范围不广,但往往是一地传统文化、历史文脉的重要传承载体。然而,这些文化载体也面临生存危机。

  2018年,中国戏曲以一种崭新的方式集中亮相——在昆山承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上,全国348个戏曲剧种实现了历史性的“大团圆”。各剧种在昆山展演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打造新剧目、培养传承人、转化新产业。

  如今,各个剧种历年在昆山演出时捐赠的数千件道具、服装等物品,已汇聚陈列在阳澄湖畔的戏曲百戏博物馆,那里早已成为中国戏曲的一座“大观园”。

  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到“一个盛典挽救一批濒危剧种”,作为昆曲发源地的昆山汇众智、集众力,扛起了中华戏曲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担当。

  昆山坚定文化自信,持续守正创新,倾力保护好昆曲文化、传承好昆曲艺术、发展好昆曲事业,不断擦亮昆曲这张文化“金名片”。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09-20 05:09 最后登录:2024-09-20 05: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