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贵阳人才招聘网

当前位置: 贵阳人才招聘网 > 人才引进 > 文章页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三五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时间:2024-08-08 03:19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31 次
鄂府发〔2017〕145号         各旗区人民政府,康巴什新区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大企事业单位:    《鄂尔多斯市“十三五”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2017年第6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

鄂府发〔2017〕145号    

   

各旗区人民政府,康巴什新区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大企事业单位: 

  《鄂尔多斯市“十三五”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2017年第6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2017年7月17日 

    

 

  

 前  言 

    

  “十二五”期间,鄂尔多斯坚持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应用,全面开展“数字鄂尔多斯”建设,重点推动经济、农牧业、交通、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等领域和智慧城市建设,深化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大力培育壮大信息产业,全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信息化已成为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推动城市管理创新、改善政务服务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手段、新动力、新途径,在推动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我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4年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列为第二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2015年被列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当前,围绕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国内外再次掀起加快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浪潮。十八大报告将信息化列入“新四化”,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宽带中国”“信息消费”“互联网+”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陆续出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向着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的目标不断前进”,并要求建设网络强国。信息化和信息产业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国家战略高度。鄂尔多斯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抓好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对提高我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时期,鄂尔多斯将迎来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新的机遇期,为此,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有关文件精神,紧密结合鄂尔多斯实际,制定本规划,作为“十三五”时期鄂尔多斯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回顾

  (一)发展现状   1.信息基础设施初见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惠及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先行性工程着力推进,加快城域网和光纤接入建设,加快推进光纤入村到户,加快推进基于3G(4G)+WLAN的多层次、泛在化、高带宽无线宽带建设,全面建设覆盖全市的高速宽带网络。截止2015年年底,全市总出口带宽240G,光缆线路长度2.3万皮长公里,管道长度2990管程公里;光纤到户覆盖达到68%,城区和苏木乡镇所在地基本实现光纤全覆盖,行政村通宽带覆盖率达32%;固定宽带普及率达到36%,8兆及以上渗透率达到93%;3G基站3465个,4G基站3053个,3G/4G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77%,2G网络基本覆盖全市,3G网络覆盖达90%左右,4G网络覆盖达70%左右,移动互联网广泛渗透。正在建设中心城区公共区域免费WiFi(无线保真)热点覆盖工程,东胜区、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已实现主城区全覆盖;广电网络覆盖范围明显增大,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加快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广电宽带、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业务稳步推进,广电宽带用户数近2万户,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业务已覆盖365个示范小区,用户数1.3万户。通过多年努力,全市宽带网络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普及规模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了光纤与无线相结合、覆盖全市的高性能宽带网络。 

  2.信息化综合应用成效显著

  2009年启动“数字鄂尔多斯”总体建设,“数字东胜”“数字达拉特”“数字准格尔”“数字康巴什”“智慧伊金霍洛”相继启动。“十二五”期间,依据“数字鄂尔多斯总体建设规划”,深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应用,重点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远程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数字化医院、居民健康档案、健康卡、新农合信息、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项目应用成效显著,教育城域网建设在国内属于第一方阵,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实现了数字化运行,正在积极建设全市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核心区智慧社区建设,实现了特殊服务一键通、便民服务一点通、综合服务一线通。市民“一卡通”工程覆盖了核心区近50%的常住人口,实现了便民缴费、交通出行、补贴发放、居民健康和小额支付等一卡应用。96158市民统一呼叫热线投入运行,实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一号对外”。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建设“数字城管”项目,实现城市网格化管理,该项目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全国试点城区荣誉称号;视频监控覆盖旗区重点城镇区域、100%国控污染源和80%以上重点林区,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动态管控,加强了环境污染治理能力,提升了公共安全的防控水平。各领域专业数字工程有序推进,公安、财政、交通、建设、林业、国土、环保、规划等多个行业领域的数字化工程进展有序。基于数字城市建设的显著成效,2013年我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成立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在“数字鄂尔多斯”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以智慧民生、智慧政务、智慧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城市建设。 

  3.两化深度融合工作进展顺利

  重点围绕“强化意识、凸显特色、紧抓示范、平台推广”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煤炭、化工、电力、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特色行业信息化应用、大型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推广、信息化促进节能环保与安全生产等工程,深化物联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技术应用,积极开展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等工作。全市现有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5家(1家已通过评定)、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机构1家,自治区级两化融合培训机构1家、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4个,81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标工作。全国两化融合评估系统2015数据显示,在单项覆盖、创新突破方面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两化融合推进大会在我市成功举办。经过多年建设,我市企业信息化应用正由生产自动化和单领域应用向集团综合管理平台层面整合推进。信息技术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4.电子政务应用体系基本构建

  “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发挥电子政务在促进行政体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应用。2014年升级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基本形成与互联网安全隔离的市、旗区、苏木乡镇三级电子政务外网网络体系。积极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成立市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全市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管理服务平台,接入市直部门18个,实现人口数据库户籍人口全覆盖,法人库和空间地理库初具规模。积极推进重要政务应用发展,集中部署了政府门户网站集群平台、电子公文交换、办公自动化、高清视频会议、电子邮件、公务员办公门户、网上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等八大基础应用系统,市直部门主要业务基本实现电子政务应用覆盖,其中19个部门自建了业务系统128套。强化政府门户网站应用服务,2015年在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地级市)中位列第10名。整合全市政务信息资源,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上线运行,开通了鄂尔多斯市政务服务网,实现了网上办事和便民查询一站式服务。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政府信息传播渠道,加强了政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速明显

  依托区域和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开发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为导向,建设全球领先的绿色云计算数据中心,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子产品制造业,整个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15年年底,全市有信息产业重点项目13个,总投资820亿元,其中投产项目2个,试生产项目2个,2015年产值10亿元。认证软件企业2家,登记软件产品8个,系统集成四级资质企业3家,电子商务企业24家,已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企业39家,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平台19个。源盛光电第5.5代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件项目是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自有知识产权、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型显示技术生产线。云泰互联绿色数据中心1A项目1万平方米机房建成投产,平均PUE值1.4,具备支持3万台标准服务器的处理能力。投资10亿元建设鄂尔多斯大数据中心,1号面积8000平方米数据机房投入使用内蒙古布洛克云计算比特币挖掘项目、云端科技大数据、毅航云计算大型数据中心、内蒙古煤炭交易中心、东兴国际绒纺城电子商务园、中国网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腾计划”、淘宝·特色中国·鄂尔多斯馆、京东·中国特产·鄂尔多斯馆、易肥网等投入运营。迪威视讯云计算数据中心、软通动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云中艺城等项目正在建设中。另有航天大成云计算、HCR能源大数据交易中心等项目已签约。加快载体平台建设。市高新技术产业区云计算产业园作为云计算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已完成4平方公里“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建设11栋标准化数据机房和3栋能源中心,建成后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预计可容纳60万台服务器。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已形成LED产业、智能终端、光伏、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聚区。鄂尔多斯空港物流园区依托鄂尔多斯市大数据中心项目推进大数据、物联网、现代物流产业聚集发展。 

  6.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稳步推进

  重点开展了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工作和重点领域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工作,增强了网络和信息安全意识,健全了管理制度,有效预防和控制了信息系统安全事故的发生。设立了“鄂尔多斯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调研、指导及检查工作。市公安局承担市信息安全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牵头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障制度,严厉打击网络犯罪行为。市国家安全局、鄂尔多斯市国家保密局、市委机要局、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根据各自部门职责,协同推进全市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2014年成立了市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未出现一例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故。依托鄂尔多斯市大数据中心项目,正在开展政府重要信息系统灾备工作。 

  7.信息化发展环境日臻完善

  “十二五”期间,本市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资金、政策、人才、宣传等全方位发展。政策保障作用越发重要,先后出台《鄂尔多斯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鄂尔多斯市“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数字鄂尔多斯”建设总体规划》《智慧鄂尔多斯总体规划》《鄂尔多斯市云计算产业集群发展——“蓝天白云”计划》《鄂尔多斯市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方案》《鄂尔多斯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扶持办法》《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意见》《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规划和政策性文件,有效推进本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全方面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但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我市属国家通信网络架构的第三层枢纽,光纤资源储备不足、网络不稳定、带宽价格偏高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发展;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不足,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滞后,区域信息技术研发能力薄弱,信息化人才短缺,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和标准规范,各业务系统仍处于资源自建自用的局面,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和高效利用;配套环境支撑不够,政策环境、行业管理体系亟待完善,市场进入、监管和退出机制有待改善,舆论宣传不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氛围不够浓厚。 

  二、“十三五”发展趋势研判

  “十三五”时期,全球经济一体化继续深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人类社会进入了基于信息网络的大创新、大变革时代。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息化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无所不在的网络与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共同驱动了无所不在的创新。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和应用创新,催生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新业态风生水起,通过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革。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用户数增长速度极快,互联网在产业、商业、社会服务和个人生活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层出不穷,全民应用与普遍服务的格局业已形成。智慧城市的全面展开,催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促进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二)大力发展信息化成为国家战略。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政策文件的落地及国家正在顶层设计信息化发展战略,快速推进国内城市建设的进程。随着4G普及及5G研发应用,基于快速、泛在的宽带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新能源、绿色生态、智能制造、开源创造等新趋势,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 

  (三)鄂尔多斯加速转型发展对信息化提出新需求。面对“凝心聚力、转型发展、创新创业、再铸辉煌,把鄂尔多斯建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的发展战略,破解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不足、新型城镇化建设乏力等发展难题对我市信息化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加快发展信息化,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低碳、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应用与各行各业渗透、融合、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存量提升,并催生新兴产业实现增量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综合环境营造,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推动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是我市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战略方针、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市委三届五次、六次全委会议精神,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鄂尔多斯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把提高信息服务能力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支撑,加快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着力推进“互联网+”战略,培育壮大信息产业,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深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培育新型信息服务业态,提升公共信息服务水平,扩大信息消费需求,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市场运作。加强政府规划引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突出行业和区域特色,全面统筹城乡、区域、行业信息化发展,推动集约化建设。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协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探索低成本、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增强信息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改革共举,双创驱动。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发挥信息化的支撑和服务功能,不断适应政府、企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加快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探索“互联网+”发展模式,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快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创新信息化发展新业态、新效能。 

  创新机制,加强管理。深化对信息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强化政策规划、规范标准建设,加强绩效评估,完善市场监管,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推进机制,进一步理顺信息化组织管理,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信息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优化环境,保障安全。强化安全意识,同步推进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健全安全防护体系,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防范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坚持低碳绿色、绩效导向的发展理念,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推进节能降耗,持续提高信息化的绩效,建立可信的发展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信息化水平保持国内先进水平、优势地位,调整结构、补足短板。基本建成与应用相适应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信息技术应用成效显著提高,在新型智慧城市、“互联网+”等领域创建一批范例,基本建成以数字化、普惠化、自主化为特征的智慧鄂尔多斯框架;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在全市GDP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具体目标如下: 

  ——全面完成城市光网建设,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牧区入村进家。全市出口带宽比2015年提高3倍以上,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75%,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98%。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50Mbps和12Mbps,企事业单位用户宽带接入能力普遍达到200Mbps左右。广电网络覆盖范围明显增大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初步构建普惠化应用服务体系,实现模块化发展到集成式发。完成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验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防灾减灾、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领域,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信息服务体系,公众获取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及时、高效。 

  ——“两化融合”取得成果,电子商务应用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任务取得重大进展,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和生产装备数字化程度大幅提高,传统产业企业信息网络应用率突破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突破80%。物流与供应链领域重点企业RFID应用普及率达到70%。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15%,建成一批能源、羊绒、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政务部门主要业务基本实现电子政务覆盖,80%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实现在线办理。电子政务服务不断向基层政府延伸,基于互联网的政民互动逐步普及。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框架基本形成,政务领域大数据应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成效明显。电子政务技术体系和运行机制日臻完善。 

  ——全市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力争产值达到350亿元,产业结构调整贡献率明显增加,吸纳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在电子产品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培育一批新模式、新业态企业,创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建成3个主体功能突出、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信息产业集聚区。信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成为信息产业的新增长点,云计算、电子产品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实现特色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软件服务和信息增值服务的业务种类日益丰富,信息产业的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网络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城域网监测预警、网络安全应急处置、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区域、重点单位网络安全防护水平有效提升,市民网络安全意识普遍提高,网络安全技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实施“宽带鄂尔多斯”工程,完善发展基础新设施

  积极贯彻落实“宽带中国”战略,以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为契机,实施“宽带鄂尔多斯”工程,不断夯实宽带网络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地位,以宽带优化、普及提速和网络融合为重点,加强顶层设计、政策扶持与统筹协调,规范建设秩序,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 

  1.加快光网城市建设

  加大力度推进全网的光纤化改造,建设“全光网城市”。严格落实国家标准,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严格采用光纤到户方式建设,已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加大光纤化改造力度,显著提高用户宽带接入能力。落实国家电信资费改革相关政策,鼓励公众通过光纤接入互联网。优化互联网骨干网间互联架构,扩容网间带宽,推进城域网优化和扩容,加快接入网、城域网IPv6升级改造。 

  2.建设高速泛在无线网络

  进一步优化3G移动通信网络质量,加快建设覆盖面广、运行稳定、性能优良的4G移动通信网络;加快完善4G+WLAN模式为主的无线城市建设,重点加快行政区、商务区、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和交通枢纽等区域的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全力提升无线宽带网络覆盖能力;推进中心城区公共区域免费WiFi热点覆盖项目建设,为公众提供公益性的无线宽带接入。 

  3.提升农村牧区宽带覆盖水平

  结合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加快推进行政村通宽带工程建设,灵活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农村牧区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宽带覆盖,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加强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宽带扶贫力度。重点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医疗机构等公益机构的网络接入条件,提高农村牧区的光纤网络家庭住户覆盖率。 

  4.深化“三网”融合

  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规模建设进程,加快推动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建设和高清交互式电视网络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基于高清交互机顶盒的家庭网关推广与普及。鼓励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核心业务大规模应用,以及交互数字电视、多媒体终端、智能家电等新产品的批量应用。鼓励和支持“三网融合”相关的产品研发、市场培育和企业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实现电信企业和广电企业双向业务进入。 

  5.推动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建设

  将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深入推进电信网络、广电网络和电力、交通、水利、教育等专用通信网间的跨行业共建共享。规划用地红线内的通信管道等通信设施与住宅区、住宅建筑同步建设,并预先铺设入户光纤,预留设备间,所需投资纳入相应建设项目概算,实现配套设施集约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电信运营商间整合移动基站、管道、机房和光缆等设施资源,支持铁塔公司建设,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行业投资效率,扩大节能效应。 

  6.统筹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云计算产业,统筹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大力推动现有数据中心建设和使用。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推动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互联网网站系统的IPv6升级改造,引导商业网站系统向IPv6平滑演进过渡。 

  (二)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构建城市智慧新形态

  以创建国家智慧城市为契机,加快“智慧鄂尔多斯”建设,推进公共基础设施智能化、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城市管理信息化等项目建设,提升居民生活数字化、社会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促进宜居化生活环境建设。 

  1.推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智能化,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聚焦水、电、气、管网等城市生命线,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智能化,实现精准化、协同化、一体化的运行管理,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平稳、有序。 

 1)智慧管网

  结合实施地下管线的集中探测普查,整合汇总全市地下管线信息资源,建立起标准统一、位置准确、数据完整、互惠共享的城市地下管网数据库。基于云计算、大数据、GIS等技术,建立鄂尔多斯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全市地下管网数据的集中采集、存储、管理、监控、应用服务一体化,地下管网实时三维查询、辅助审批、智能分析、共享服务及维护,地下管网监控预警、突发事故应急管理和信息发布,地下管网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满足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和应急等工作需要。 

  (2)智能电网

  积极落实智能电网战略,推动智能调度、数字化变电站、配电自动化、应急抢险、电动汽车、电力光纤到户、无线专网、营销现代化等项目建设,推进用电和配电环节的智能化改造,普及远程智能电力终端,提供双向互动智能用电服务。在逐步构建智能电网的过程中,推动智能电网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3)智能水网

  建设智能供水保障系统和饮用水安全电子监控系统,建立覆盖供水全过程的水质感知网。建设智能排水系统,实现对所有重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以及污水管网状态和水质水量的在线监测。实施“智慧水利”项目,构建水利水务信息采集系统、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市重点水利设施的实时监测和预测预警,提升对全市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的支撑能力。 

  (4)智能安全供气

  建设城市低耗、安全、高效的智能气网,逐步推广新建小区居民家庭用气远程智能抄表,建立智能型的燃气监控调度和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对液化气充装站、汽车加气站、天然气门站、调压站、燃气终端等设施的在线监控,确保供气和用气安全。 

  2.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构建普惠化服务体系

  以建设成果“惠及全民”为原则,深入推进智慧民生项目建设,推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整合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模式,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 

  (1)智慧教育

  实施教育城域网提速扩容工程,推动涵盖校区管理、教务安排、后勤保障等内容的智慧校园建设。大力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开发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信息化系统,创新教学手段和模式。建设鄂尔多斯市教育基础数据资源库和“教育云”服务平台,汇集整合各级各类教育数据,以教育大数据支撑教育管理决策、教学研究和公共信息服务,促进教育资源整合利用和管理服务能力提升。积极推进我市“三通两平台”建设,创新服务模式,线上线下结合,丰富教育城域网与互联网教育公共服务。推动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平台,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建设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探索职业教育、劳动力技能培训等教育公共服务新方式,加快开放公共数字化教学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和互联网教育产品,面向不同人群提供课堂教学、在线学习、终身学习和教育管理等开放式在线教育服务。 

  (2)智慧健康

  深化智慧医院建设,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医院管理的应用,实现患者就诊各环节的信息化管理,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建立临床信息和电子病历系统,普及居民健康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处方、电子病历应用。建设市、旗区二级居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健康咨询、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医患互动、药品配送等网络医疗服务。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全覆盖,逐步建立远程诊疗、远程影像、远程心电和远程检验中心,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实现就近就医、居家保健。加快推进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覆盖医疗、医保、医药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全市医疗大数据库,整合医疗、疾控、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等信息资源,推进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疾病监控、卫生监督、12320公益电话等领域信息化应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健康建设,探索市民健康服务新模式。 

  (3)智慧人社

  按照“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理念,在数据实现自治区级大集中的基础上,整合各类业务,加强鄂尔多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门户网建设,推进内蒙古12333门户网、手机客户端、官方微信等线上平台应用,结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社会保障卡综合服务点等线下平台建设,打造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最低生活保障、慈善事业、人事考试等领域的信息化服务。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逐步推进与医药卫生、民政低保、惠农服务、财政补贴、特殊人群服务、教育培训等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业务协同。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建设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库,形成鲜活的人社服务大数据,为宏观决策和业务工作提供支撑。创新经办模式、服务手段和管理方式,依托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和银行机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社保信息服务向街道、社区和乡镇延伸,推进农牧民和特殊人群的无障碍社保信息服务,最终形成透彻感知、快速反应、智能响应、主动服务、科学决策、以人为本的智慧人社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平台在社区、经办在家门、服务在基层”。 

  (4)智慧文化

  进一步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等公益设施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鄂尔多斯文化公共云服务平台,汇聚整合全市文化活动、文化展示、文化演出、文化培训、场馆导览、图书阅读、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等公共文化资源,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文化市场信息监管平台,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推进网络视频内容传播和共享平台建设。图书和声像资源数字化建设要强化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鼓励和引进各类文化企业开发推广各类满足市民需求的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培育互联网文化服务领域企业,建立技术先进、传输便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鼓励企业将内蒙古的特色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深入挖掘历史的、民族的、先进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影音、移动内容、蒙古文数字出版品牌,弘扬民族文化,提升蒙古文化消费的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 

  (5)智慧社区

  积极落实《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全区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内经信〔2013〕95号),加快推进全市智慧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服务集成化、社区管理智能化、居民生活现代化。整合东胜区、准格尔旗数字社区建设成果,统筹建设智慧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云平台,发展社区移动APP,推广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推进智能小区、智能家居建设,汇聚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资源,创新社区智能管理模式,通过电脑、电子显示屏、社区信息亭、智能手机、广播电视等渠道,为市民提供社会保障、医疗健康、交通出行、气象信息、文化娱乐、公用事业、智能安防等服务,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延伸覆盖到社区。加强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和妇女儿童等弱势人群的公益类服务,丰富居家养老、家庭监护和义务救助的信息化服务,加强无障碍信息交流建设。依托现有服务热线,构建“一线通”“一号灵”社区热线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化文化社区建设,推进远程教育进社区活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鼓励和支持社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支持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培养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 

  (6)智能家庭

  大力推进以4C(计算机、通讯、消费电子、内容)融合和三网融合为特征的智慧家庭发展,鼓励将医疗、教育、安防、政务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资源接入家庭,提升家庭信息化服务水平。发展集家居控制、安防、节能、健康服务等为一体的智能家居系统,发展高清互动家庭多媒体信息服务。加快楼宇智能化建设,大力推广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在楼宇建设中的综合应用,改善居住和办公环境。 

  3.统筹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建立精细化社会管理体系

  围绕城市管理精细化、可视化、智能化发展需求,发挥信息化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和提升城市服务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信息化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领域的深度应用,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实现精确高效管理提供有力支撑,提升居民生活数字化水平,促进宜居化生活环境建设。 

  (1)智慧城管

  依托全市城市公共数据库和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整合各行业机构公共信息资源,建设全市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城市综合管理信息资源的全面感知、整合、挖掘、分析、共享和协同。实施“智慧城管”平台项目,深化“数字城管”建设成效,推广网格化管理方式,形成综合管理、执法、监督和社会公众参与“四位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逐步实现非紧急类城市综合管理领域全覆盖。加快建设三维城市仿真和规划辅助决策平台,实现城市规划智能化和可视化。推动完善“地楼房”基础数据管理和动态监管机制,推进个人住房信息、物业管理、房屋修缮及安全使用等系统建设,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实现城市建设智能化。加快推进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深化应急管理领域业务协同,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各领域、各行业应急资源,实现突发事件监测防控、预测预警、指挥调度、应急保障、信息收集与发布、模拟演练和空间辅助决策,切实提升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2)智慧环保

  加快推进林业、国土、环保、水利、气象、能源、园林等智慧项目建设,搭建数字化、立体化、智能化和全覆盖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网络,全面提高环境监管工作效能,实现环境保护智慧化。建设生态环境感知监控平台,借助政务网、互联网、业务专用网和感知信息网等网络基础设施,积极应用物联网、地理空间技术,加快建立涵盖能源矿产、水、大气、草原、沙漠、湿地、荒漠、噪声、辐射、生物多样性资源等环境要素的实时感知体系完善环境保护信息数据库,推进与气象、林业、煤炭、园林、经信、国土等行业的信息资源互联共享,全面掌握区域生态、矿山恢复、荒漠化趋势、地下水质等状况,划定生态红线,科学评估资源变化、生态状态、功能效益和生态建设成效。构建环境公众服务体系,加强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加快推进环境保护领域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推动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环境保护智能监控中心建设,加强智能分析,提高环境保护领域的预警、决策、应急和执法能力。发展固体废弃物电子商务,提升再生资源利用信息化水平。支持利用电子标签、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跟踪电子废物流向,鼓励城市废弃物回收信息平台建设。 

  (3)智慧交通

  加强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在公交车、出租车等车辆上的应用,加快建设交通动态信息感知设施,推广应用物联网、交通仿真等智能技术,建设交通诱导、出行信息服务、公共交通、综合客运枢纽、综合运行协调指挥等智能系统,全面支撑故障预警、运行维护以及调度智能化。利用互联网加强对交通运输违章违规行为的智能化监管。扩大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覆盖面。扩大公交车WLAN覆盖范围。推进市民一卡通在交通领域的深入应用。加强智慧交通行业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交通运输、交通管理跨部门信息共享,推动政府部门和企业服务性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推动交通运输大数据应用,为优化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安全运行控制、运输管理决策提供支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搭建面向公众的便民服务平台,推行覆盖多种出行方式的“一站式”服务。 

  (4)智慧公共安全

  在鄂尔多斯公安信息化建设现有基础上实施“智慧公安”项目,充分运用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传感、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创新社会治安防控手段,提升公共安全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以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为目标,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视频智能分析系统、移动警务系统、“大情报”信息智能决策系统、刑事侦查与物证专业技术体系、警务云等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城乡视频监控一体化,加大对维稳、反恐、打击犯罪、治安防控等信息的综合应用,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信息体系。加快推进公安、建设、房管、教育、国土、林业、煤炭、环保、交通等行业视频监控系统的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加强重点区域监控,提高视频监控覆盖率,实现城市运行和公共安全的可视化,提升预警和调度能力。依托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市级视频资源整合平台,整合各类视频图像信息资源,推进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应用。 

  (5)智慧食药监

  建设食品药品安全数据库,积极对接市城市公共数据库,推进与市法人库、市诚信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依托鄂尔多斯市城市公共数据服务网,面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应急预警等信息。进一步完善药品安全监管平台,建设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推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等技术应用,围绕食品药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重点环节,推进食品药品安全许可、监管和处罚信息共享,检验检测结果共享,突发事件协同处置等系统建设,完善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投诉举报和信用评价机制,实现信息全程感知和溯源。 

  (6)智慧安监

      对接自治区安全生产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编制全市安全生产数据资源目录,建设我市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和安全生产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以重点单位、重点领域的在线动态监测为基础,集成相关监管机构的数据,逐步形成统一的安全生产大数据应用系统,重点实现对煤炭、煤化工、民爆、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监管,逐步实现安全生产信息“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规律可循”。 

  (三)加快“互联网+”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求,制定“互联网+”发展计划,重点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工业、农牧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金融、健康养老、能源等领域发展,深化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创建成效,推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新业态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激活创新创业新优势,汇聚经济发展新动能,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提供动力,为促改革、惠民生、强基础提供支撑。 

  1.“互联网+”创新创业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建设综合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等,引导和推动全市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强化创业创新支撑。加快推进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市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积极协调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互联网企业,鼓励云泰互联、罗克佳华、软通动力等本地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向创业者开放平台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力等资源,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培育具有良好商业模式的创业企业。积极发展众创空间。依托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启迪创业服务中心、鄂尔多斯空港物流园区创客空间、东胜区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基地和全市现有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等现有条件,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创业与就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发展开放式创新。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参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载体建设。 

  2.“互联网+”工业

  坚持协调发展原则,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要求,全方位、多层次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覆盖渗透、应用集成和融合创新。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和两化深度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对标工作,引导工业企业实现生产全流程的互联网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实现生产方式、经济模式、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在煤炭、化工、纺织、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等重点行业推行自动化生产线改造和“数字化车间”建设。鼓励“两化”融合基础较好的骨干企业创建智能工厂。鼓励煤炭、化工、羊绒等行业龙头企业打造互联工厂,面向产业链关联配套企业,输出标准统一的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全产业链的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加快信用、物流、安全、大数据分析等工业互联网配套体系建设,推进工业云、中小企业云、安全生产云、智慧园区、智慧矿区等项目建设,推进互联网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安全生产等全生命周期创新融合,推动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变革。深入推广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支持骨干工业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发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促进社会制造资源的有效协同,大幅度降低企业库存和运营成本。 

  3.“互联网+”农牧业

  紧紧围绕我市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需求,利用互联网提升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全产业链的智慧农牧业系统,着力提高农牧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培育多样化农牧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促进信息化与农牧业现代化同步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宽带下乡村”工程和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利用鄂尔多斯农牧业信息网、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技宝等现有信息载体,鼓励互联网企业开发农牧业微信公众号和移动客户端,建立农牧业信息监测体系,提供政策、市场、科技、价格、劳务、气象、保险等多元化信息服务,为灾害预警、质量监测、疫情防控、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等提供服务,提升农牧业网络化服务水平。发展农牧业精准化生产方式,实施智慧农场、智慧林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智慧草场、智慧果园等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农牧业智能装备在农牧业生产经营、农技推广服务等领域应用,增强农牧业生产环境的精确监测能力,推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和低碳农业发展。推进农牧业管理信息化,推进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产品认证,整合全市涉农信息资源,建设农牧业大数据仓库和全市数字化草原一体监控平台、农牧业价格监测系统、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农牧业人才管理系统,以及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追溯体系,强化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实现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4.“互联网+”电子商务

  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大力发展涉农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发展空间,促进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深入推进电子商务细分领域发展,积极培育煤炭、煤化工产品大宗商品电商垂直平台,推动内蒙古煤炭交易中心建设,打造全国性电子交易中心,争取煤炭市场话语权。鼓励羊绒、化工等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合作,打造行业性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加强与阿里、京东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推进淘宝·特色中国·鄂尔多斯馆、京东·中国特产·鄂尔多斯馆、苏宁易购·鄂尔多斯馆等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各类中小微企业开展羊绒制品、农畜产品和民族文化用品等产品网络直销,开辟鄂尔多斯产品销售新渠道。依托鄂尔多斯空港物流园区、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全区电子商务聚集区,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争取设立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培育中小网商,推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加快完善农村物流、金融、仓储体系,鼓励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支持原生态农牧产品网上营销,畅通农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农牧民“卖难”问题,推进国家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支持本地化生活、公共服务等专业领域电子商务应用,大力发展社区电子商务,扩大市民卡在电子商务应用的范围。加快建设和完善安全、信用、金融、物流和标准等支撑体系,构建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配套的服务体系。 

  5.“互联网+”现代物流

  结合我市物流业发展规划,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与现代物流发展的融合创新,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鼓励发展新型物流业态和服务模式。鼓励骨干企业建设行业专业物流服务平台,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整合仓储、运输、配送等各类物流信息资源,建设煤炭、化工、装备制造、商贸流通和农畜产品等行业面向社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各类物流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及数据共享,支持物流园区整合资源打造一流的物流公共信息云平台。支持依托现有12328智慧中心营运车辆动态监管平台,建设集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和车辆调度指挥等功能为一体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在全市重点货源生产企业推广应用货运源头监管系统,推广应用“智慧运输IC会员卡”。加快地理信息系统、射频识别、机器人、车联网等技术设备推广应用,推动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和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建设,提升仓储运管的智能化管理水平。鼓励发展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支持建设完善农村牧区物流配送网络和配送网点,进一步扩大物流覆盖面,将物流延伸到农村牧区的自然村及农户。完善苏木乡镇快递综合服务站服务功能,面向农牧民提供高效电商物流服务。 

  6.“互联网+”旅游

  加快发展智慧旅游,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和旅游信息资源库,深化大数据应用,实现全市旅游资源的共享和业务联动,实现对旅游数据的精准挖掘、统计、分析。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兴趣点,引导旅游企业开展精准化旅游营销。与港中旅、携程等大企业合作,强化旅游网络宣传营销。创新“产品+服务+电商”的旅游O2O(线上到线下)营销新模式,基于消费者食、住、行、游、购、娱的一体化需求,整合地区旅游和食宿交通服务、特色文化产品销售等多方资源,利用鄂尔多斯旅游网、鄂尔多斯旅游微信公众平台、鄂尔多斯旅游APP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整体营销,推动产业互动发展。普及电子门票、在线支付、电子消费卡,推进景区智能化和虚拟体验项目建设,加快新型旅游产品布局。建设市级旅游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安全监管、投诉、应急指挥、市场监测预警等功能,提升行业管理和科学决策能力。 

  7.“互联网+”金融

  探索推进互联网金融与我市云计算产业合作,构建云服务平台。支持各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与较为成熟的云计算技术提供商合作开展金融公共服务,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金融产品。拓展互联网融资功能,构建互联网金融产业链,积极引进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等新型业态,推动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进行产品、技术、服务创新,提升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能力。推动我市金融IC卡全面应用,并向移动支付领域融合,提升电子现金的使用率和便捷性。强化我市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建设,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面向居民和中小微企业线上线下的多层次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快网络征信和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改进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服务安全性,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8.“互联网+”健康养老

  充分依托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建设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和养老服务信息数据库,提供护理看护、健康咨询、紧急救助、家政预约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验、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鼓励健康养老服务机构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长期跟踪动态更新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引进优质资源,培育面向全国的智能化健康养老、疗养度假等产业项目,吸引旅居养老、生态养老、候鸟式养老人群,建设国家级社会化养老示范基地。推进智能化医疗保健和智能健康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鼓励有资质的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发展基因检测、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模式。 

  9.“互联网+”能源

  按照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需要,积极探索能源互联网,推进电力能源智慧化,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和工业能源管理云平台,发展功能互补、智能调节集成的发展和用能系统,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耗。积极推进煤炭、天然气、电力、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智能用电小区、智能楼宇和智能电表应用等工程建设,建设适应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便捷接入、与用户高效互动、电力运行实时在线连续评估、故障自动处理、具备自我恢复能力的智能化电网。探索能源消费新模式,争创绿色电力交易服务平台区域试点,推进供求双方直接交易,进一步加强能源生产和消费协调匹配。基于分布式能源网络,发展用户端能源共享经济和能源自由交易,促进能源消费生产一体化发展。 

(四)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动现代治理体系转变新突破

  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总体要求,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实现政府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提升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1.推进电子政务统筹发展

  改造升级全市电子政务外网网络,提高保障能力,全面满足市和旗区、苏木乡镇政府部门各类应用的接入需求和云计算、大数据、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要求。完善市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管理服务平台,整合各级政府政务系统软硬件资源,建设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推广政府购买云服务的模式,为政府各部门提供弹性化信息基础资源服务,实现各领域政务信息系统硬件资源、数据交换、应用支撑、资源管理的统筹部署和共建共用,大幅减少政府自建数据中心的数量,提升资源集约化程度。应用云计算技术整合改造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推动办公模式向云端化、移动化变革。建设完善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规范,形成规范有效的信息共享管理机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统一高效、弹性扩展、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电子政务应用生态环境。 

  2.持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推进党委信息化工作,提升党委决策指挥的信息化保障能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党员、干部、人才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信息化保障,重视发挥互联网在党内法规制定和宣传中的作用。推进政府信息化工作,加强经济运行数据交换共享、处理分析和监测预警,深化财政、税务信息化应用,增强宏观调控和决策支持能力,促进税收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网上政务服务。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平台,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快政协信息化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实施“科技强检”,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建设“智慧法院”,提高案件受理、审判、执行、监督等各环节信息化水平,推动执法司法信息公开,促进司法公平正义。加强信息公开,畅通民主监督渠道,全面提高廉政风险防控和巡视工作信息化水平,增强权力运行的信息化监督能力。 

  3.推进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化

  依托鄂尔多斯市政府网站集群、鄂尔多斯政务服务网和行政审批系统,深化网上办事功能,建立多部门并联审批和各级政府联动办事的工作机制,推进企业和市民个人专属页面建设,积极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城市服务,实现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投资项目网上审批、社会事务网上办理、公共决策网上互动、政府效能网上监察,实现各类行政审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的网上全流程一站式办理。加强政民互动服务,依托现有呼叫热线,推进政府服务热线整合归并,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互动功能,建设完善反映公众诉求的网络问政平台,完善政企信息互动机制。鼓励企业开发多渠道、多载体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使公众享受到均等、便捷、规范的公共服务。  

  4.推进政务大数据应用

  采用行政收集、网络搜取、自愿提供、有偿购买、传感采集等方式,不断拓宽大数据收集渠道,建立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机构联动的大数据形成机制,建成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房屋、社会保险、档案、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形成集公共基础数据库群、公共应用数据库群以及专项应用数据库群为一体的城市公共数据库群。依托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向各部门提供汇聚的各类数据资源,为辅助决策、统计分析、业务管理等方面提供大数据支撑,重点提升国民经济预测预警的分析研判能力、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应对的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水平。建设鄂尔多斯市城市公共数据服务网,形成政府公共数据对外服务统一门户。加快制定政府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的标准规范,探索建立政府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规范和渠道,深化公共资金、公共资源、食品安全等政府信息公开,全面开放地理位置类、市场监管类、交通状况类等重点领域的政府数据,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开发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档案服务网络化,提高档案便捷服务和信息共享水平。 

  5.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

  加快推进政务信用信息整合,推进工商、纳税、价格、进出口、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知识产权、流通服务、工程建设、电子商务、交通运输、合同履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科研等重点领域信用记录建设,依托市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立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形成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信息数据库,为企业、个人和社会征信机构等查询政务信用信息提供便利。鼓励和支持征信机构建立征信系统,对外提供专业化征信服务。 

  6.推进无障碍信息交流建设

  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着重在实施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社区服务等公众关注度高的民生领域信息化工程建设时,针对人际交流、政务服务、知识获取等方面,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不断满足特殊人群的信息服务需求。加强政府网站、政府公益活动网站改造,逐步达到无障碍网站设计标准。推动残疾人组织网站建设,达到无障碍网站设计标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政务信息公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等信息交流服务。鼓励信息技术企业提供面向残障人士的应用技术、信息终端和服务。 

  (五)培育壮大信息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新能级

  发挥鄂尔多斯在能源、气候、地理条件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加大产业转型和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强信息产品有效供给,大力支撑全市信息化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发展。 

1.发展重点 (1)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产业依托内蒙古自治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契机,充分发挥我市绿色能源和自然禀赋优势,大力发展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有关硬件、软件、终端、内容、服务等产业,打造“国家数据灾备基地”、西北重要的以绿色能源为核心的低碳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基地,同时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利用区域优势,辐射周边及蒙古、俄罗斯、西亚等区域。 

  云计算数据中心。以云计算产业园区为平台,做大做强配套的机房基础设施和设备制造、IDC运营、数据安全解决方案等数据中心建设运营产业集群,倡导采用太阳能、风能和其他可再生环保能源作为数据中心的动力,发展以绿色能源为核心的低碳云计算数据中心,打造高效、安全、可靠、绿色的区域大型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基地,承接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云计算数据中心和远程灾备中心项目,同时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承接专业数据中心服务商的西部数据中心布局,逐步形成一体化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布局,打造国际一流基础云。 

  云计算普及应用。鼓励落地项目从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向PaaS(平台即服务)服务方式转型,提供存储设备、服务器、应用软件、开发平台等云服务。引导专有云有序发展,积极开发满足不同需求的云服务模式,推动云计算服务在工业制造、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电子商务、智慧城市、电子政务等领域商业化运营,推广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的云服务,支持云计算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应用云计算技术整合改造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推动办公模式向云端化、移动化变革。通过本地电子政务云计算发展探索,形成技术成熟、安全可靠、创新机制的政务云解决方案,建成国内一流的政务云服务基地。积极发展基于云计算的个人信息存储、在线工具、学习娱乐等服务,培育信息消费。支持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技术和服务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应用,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大数据产业集聚。依托我市云计算产业发展基础,建立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吸引一批上下游企业,围绕数据感知、传输、处理、存储、安全、管理、统计、分析、挖掘、展现、应用等数据全流程,全面发展大数据有关硬件、软件、终端、内容、服务产业,向国内外提供面向政务、商贸、金融、媒体、制造等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服务。引导科研机构和人才团队向我市集聚,力争在虚拟技术、云计算平台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数据预处理、新型数据挖掘分析、信息安全技术、大数据关键设备等7大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和规范,促进大数据产业高度集聚,向规模化、创新化和高端化发展。 

  大数据创新应用。政务领域,推动大数据与城市公共数据库、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城市公共数据网等建设相结合,建立规范的大数据生成和采集机制,汇聚各类数据资源,形成大数据资源池,加强数据挖掘、分析,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推进各类政务应用系统建设中的大数据应用,推进生产安全、社会信用、公共安全、环保监测、应急指挥、公共交通等领域大数据平台建设,为辅助决策、统计分析、业务管理、预测预警等方面提供大数据支撑。产业领域,加快商业大数据创新应用,鼓励企业开展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提高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管理水平,分析、挖掘公众数据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推进能源、农牧业、物流等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生产、销售、服务等方式的重构和流程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公共服务领域,推动大数据在教育、文化、社保、就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发展大型开放式在线教育平台和虚拟操作实验室,发展基于实时评估的个性化教育,发展公共文化共享平台,建设智慧健康大数据平台,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就业失业监测预警机制、社会保障预警机制,推动公共服务领域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变革。 

  (2)积极培育新兴信息服务业

  移动互联网服务。以扩大信息消费为契机,结合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积极发展移动互联网服务,推进“互联网+”发展模式,推动信息服务业向高端前沿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移动软件及应用企业,推动移动互联网和各种终端、行业融合,积极发展基于网络的城市公共服务、即时通讯、视频娱乐、餐饮购物、动漫游戏、视频监控、异地存储、搜索、支付、位置定位等网络增值服务,培育集智能终端、软件及应用研发、内容与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 

  信息服务外包。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鼓励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培育一批在系统运维服务、IT服务管理、信息安全服务、软件运营服务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信息服务外包企业。 

  信息技术集成应用。面向公众实际需要,重点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交通运输联程联运、城市共同配送、灾害防范与应急处置、家居智能管理、居家看护与健康管理、集中养老与远程医疗、智能建筑与智慧社区、室内外统一位置服务、旅游娱乐消费等领域,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遥感遥测、北斗导航、地理信息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创新服务模式,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实用的新型服务。 

(3)加快发展软件产业

  以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两化融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引进和培育软件产业骨干企业,面向企业和重点领域信息化需求,积极研发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产品,充分发挥软件产业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强力支撑作用。 

  工业软件。围绕煤炭、化工等重点行业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生产管理、市场流通、销售服务等环节,重点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CAD/CAM)、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管理、绿色制造等工业软件及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提高大型应用软件的研发水平和集成应用能力,积极推动工业软件在工业主要行业和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广泛应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和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面向工业装备,加强传统产业升级所需工业控制类嵌入式软件产品研发。 

  智慧应用软件。重点围绕我市智慧城市和信息消费建设,推动面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教育文化、应急指挥、公共安全、农牧业、社区服务、旅游等重点领域的软件开发和整体解决方案,打造一批应用软件品牌,在服务本地区的基础上辐射周边地区。 

  安全软件。以我市打造国家级云计算产业基地为契机,加快研发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产品,大力发展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软件和系统,突破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加快基础技术与平台、监测与预警、应用与服务、测试与评估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4)打造优势电子产品制造业

  紧跟电子产品制造业发展趋势,积极吸引和聚集国内外电子产品制造商,围绕我市煤炭、化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相关新型显示及光电子、智能终端、汽车电子、集成电路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产业。 

  新型显示器件及光电子产业。抓住国家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的机遇,采用“外援拉动、产业整合”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LED产业,推动液晶材料、彩色滤光片、有机发光材料、玻璃基板、偏光片等上游关键材料和配套件的发展;依托现有重点企业,加快形成AM—OLED量产能力,提升在中小尺寸面板领域的竞争力;重点支持LED关键材料、高亮度GaN基蓝、绿光外延片、LED封装的研发和产业化,引进应用LED的功能性照明、背光照明、汽车整套照明等产品生产线,打造集“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产品”于一体的光电显示和照明产业生产链。 

  智能终端。面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热点,积极引进智能终端产业项目,重点引进智能电视、智能手机、智能平板、服务器等终端产品生产线,支持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大力推进数字家庭示范应用和数字家庭产业基地建设,促进终端与服务一体化发展。鼓励整机企业与芯片、器件、软件企业协作,研发各类新型信息消费电子产品。支持电信、广电运营单位和制造企业通过定制、集中采购等方式开展合作,带动智能终端产品竞争力提升。 

  汽车电子。以我市汽车制造产业发展为契机,以配套本地和辐射周边汽车企业为突破口,以体现汽车安全性和娱乐性的产品为发展方向,围绕汽车电脑化和智能化,先期发展汽车总线线束、悬架控制、电子转向控制、仪表仪器、被动安全控制、车载视听娱乐设备、车载信息系统等技术壁垒较低的车载电子产品和基础车身电子产品,不断深化技术研发和技术消化,重点发展汽车安全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与胎压监测系统(TPMS)等技术含量较高、产品毛利率较高的智能化车身及车载电子产品。 

  集成电路。落实《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着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开发面向数字电视、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重点整机的集成电路产品,引进封装测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专用设备、测试仪器、关键材料等项目,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电子元器件。紧紧把握电子元器件产业“片式化、微型化、集成化、高性能化、环保节能化、智能化”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加快向内陆地区转移”的发展机遇,以我市整机制造业、电力产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相关配套电子元器件产业,优先引进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发展基础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企业,推进片式元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频器件、半导体功率器件、混合集成电路、新型锂离子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新型印刷电路板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形成兼具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 

(5)稳步发展物联网产业

  稳步发展以高端传感器及RFID终端产品为核心的物联网电子制造业,利用全市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基础、两化融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契机,加快推进物联网应用,探索建立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共赢的新型商业模式。 

  物联网电子制造业。聚集物联网产业的优势骨干企业,发展RFID产品,重点发展RFID标签的芯片设计、天线设计、标签封装与测试以及RFID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系统集成,加快发展RFID读写器、手持终端以及内置射频通信模块的手机、计量设备等产品制造。发展新型传感器产业,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微纳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节点,逐步形成传感器设计、加工、封装和测试的产业体系。 

  商业化物联网信息服务。围绕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加强生产流程监控、仓储物流管理、能源利用和安全生产监测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机联网”示范工程,形成连续生产、联网协同、智能管控的制造模式;推动“厂联网”应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机、料等要素的全面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管理与控制。充分利用RFID标签、在线视频监控、温湿度传感等物联网技术,开展设施农业、草原畜牧、农产品产销衔接、农机作业服务、森林防火监测等农业物联网的建设示范试点工作,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 

  社会化物联网信息服务。围绕我市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开展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智能交通、质量追溯、智慧健康、环境保护、智慧家庭、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置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构建更加便捷高效和安全可靠的智能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

  2.产业规划布局

  结合鄂尔多斯现有产业基础和城市功能区定位,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区发展信息产业,重点依托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鄂尔多斯空港物流园区和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三个园区,推动园区与东胜区、康巴什区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鼓励搭建高端要素集聚平台,引领全市信息产业发展。 

(1)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立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全市高端人才创新创业集聚区、特色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导区、资源富集地区产业转型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依托云计算产业园区现有基础,打造综合性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集聚云计算、大数据、软件业、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信息传输服务等产业,对接我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任务,建设“国家数据灾备基地”和中国北方绿色数据中心示范标杆基地 

(2)鄂尔多斯空港物流园区

  立足鄂尔多斯空港物流园区作为推进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空港经济带”、实现“产城融合”而规划建设的重点产业园区的建设定位,依托鄂尔多斯大数据中心项目,打造信息产业特色专精化基地,围绕研发、孵化、应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物联网、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等智慧经济。 

  (3)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

  强化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作为我市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作用,打造信息产业特色专精化基地,依托京东方等龙头项目,引进相关配套产业,不断向电子产品制造业上下游延伸,同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打造电子产品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六)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打造安全发展新空间   1.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建设  

  将网络与信息安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逐级建立并认真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制,加强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统筹协调,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工作机制,形成市与旗区联动、部门互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联合监管和协调机制。推动网络和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健全信息安全认证认可体系,强化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提高信息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2.加强重点领域信息安全保障

  引进培育国内网络安全品牌和骨干企业,培育支持本土网络安全企业,支持重点行业购买网络安全服务,加强自主可控安全产品的推广应用。加强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和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基础信息网络的风险评估工作,增强防护能力。加强无线电安全管理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无线电频率保障。加强互联网网站、地址、域名和接入服务单位的管理,规范互联网服务市场秩序。落实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和涉密计算机等级备案制度,建立涉密信息系统立项审批部门与保密部门联合审查机制,加强涉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减少政府机关的互联网连接点数量,加强安全和保密防护监测。加强重要领域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和管理,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重点对可能危及生命和公共财产安全的工业控制系统加强监管。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保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安全,强化企业、机构在网络经济活动中保护用户数据和国家基础数据的责任。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等领域推广使用电子签名及EID(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鼓励数字证书在互联网上的应用。加快推进我市政务信息系统安全备份工作,积极推动我市作为自治区电子政务西部灾备中心各项建设工作,提高抵御灾难和重大事故的能力。 

  3.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

  加强防、侦、攻一体的网络空间力量建设,加强情报力量和技术手段建设,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情报获取、态势感知评估、监测预警和网络反恐、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完善网络信用体系,加强网络舆情研判,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建立部门间舆情共享机制和处置联动机制,形成较好的网络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处理能力。逐步完善涉及信息安全的政府采购政策和管理制度,严格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安全管理。倡导行业自律,发挥网民和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发展信息安全产业,为我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产品装备和技术支持。 

  五、保障措施   (一)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全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统筹协调工作,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业、跨层次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监管与绩效考核,将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将信息化建设纳入部门和干部绩效考核。各旗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工作落实,明确目标和任务,加强协调配合,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强化政策引导

  对接国家相关政策规划,适应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需求,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推动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研究制定我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信息化项目服务外包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和完善各类基站、无线电监管设施和通信设施共建共享政策。积极推进网络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网络交易监管等地方立法,加强基础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强化互联网信息安全管控,规范网络市场秩序。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重点围绕加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促进信息产业发展,探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三)加强标准建设

  引导和组织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行业骨干企业,加强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定,重点抓好政府信息化项目服务外包标准规范、两化融合贯标体系、信息资源标准规范、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和评价体系等,积极推进信息安全和政务网络等管理标准的建设,推动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电子商务、大数据等相关标准化工作,支撑产业创新发展。调动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的研究与制(修)订工作。研究制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水平评估工作。 

  (四)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支持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核高基”“电子发展基金”“物联网专项资金”“云计算应用创新服务专项资金”“科技部创新基金”等重大专项资金。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具有战略作用、公益性质的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支持跨部门协同应用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创新性应用的示范推广。推动电信、广电普遍服务补贴政策和投资机制建设。加强政府信息化建设资金和项目的统筹力度,加强资金审核与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企业主体的多元投融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带动作用,将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纳入市转型发展基金、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基金的重点支持方向,推动和引导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财政资金由“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积极引入公私合营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PPP等合作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 

  (五)鼓励技术创新

  吸引国内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软件开发、高端电子信息制造等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我市,力争引入一批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托企业主体,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和应用,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技术、自主产品和自主企业。政府在资金、政策和发展空间上对创新产品给予倾斜。推动国产芯片、软件、整机和解决方案的部署和替代,在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率先使用。通过建立技术创新基地、共建研发机构等途径,与优秀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发展基础、应用方向、技术研发、市场培育和产业政策等研究工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鼓励信息化产业联盟建立和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信息化产业集聚区建立“产学研用”一体的研究院和实验室,引导中小企业利用平台加快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快研究成果市场化步伐,形成开发合作、协同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和应用生态体系。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整合各方资源,组建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进一步充实信息化专家力量,发挥专家咨询和辅助决策作用,壮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人才转移。以高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为载体,吸引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来我市工作。对信息化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市内信息化人才走出去,学习国内外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加大对现有部门工作人员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培养工作。鼓励市内高校围绕新兴信息技术设立专业课程,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社会之间的合作,通过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种形式的培训,广泛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化知识与技能普及培训,提高公众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七)深化合作交流

  科学统筹、合理规划、大力促进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加强区域间和部门单位间的合作交流,引导东部旗区信息化成果向西部旗区推广应用,推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资源整合、产业协同。以信息化论坛、交流会等渠道为基础,打造信息化合作交流平台,积极参与国内外交流,探索合作新模式,促进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在信息技术产品,尤其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应用推广上,加强各方面的工作交流、经验分享和项目合作。 

  (八)加强宣传培训

  将智慧城市、互联网+、信息消费、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等理论和实践纳入干部培训计划。通过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种形式的培训,广泛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化知识与技能普及培训,提高公众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支持举办互联网学术会议、发展论坛、创新沙龙、创业大讲堂等多层次、多形式、多受众的宣传培训活动。策划建设信息化、大数据体验中心,作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的重要展示窗口,发挥对信息化建设感知的推广作用。开辟“智慧鄂尔多斯”“宽带中国”宣传专栏,定期报道先进,树立典型,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发展氛围。 

  六、环境影响分析   (一)大气污染防治

  本规划是信息化和信息产业规划,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如通信基站、光缆设备等;信息化应用,如软件系统、电脑等终端设施等;信息产业,如数据机房、冷却设施等,涉及到的重点任务和项目均无大气污染物产生。因此,规划实施后对大气环境影响很小。 

  (二)水环境影响

  规划中只有数据机房涉及到用水,主要是为防止机器过热需要使用冷却设施进行降温,部分采用水冷的方式,冷却水可循环使用,不外排,不存在排污问题。新增劳动定员办公、生活均依托现有建筑物,产生的生活污水均可以依托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因此,规划实施后对水环境影响很小。 

  (三)噪声环境影响

  规划中只有数据机房、通信基站涉及到噪声问题,但是所建数据机房、通信基站,部分位于空旷处,周边无居民;部分建设封闭机房隔音减震,且对产生噪声较大的机器安装隔声、减震设施办法来进一步降低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 

  (四)辐射环境影响

  规划中只有数据机房、通信基站涉及到辐射问题,但是所建数据机房、通信基站,部分位于空旷处,周边无居民;部分建设封闭机房防护辐射影响。因此,规划实施后对周边居民的辐射很小。 

  (五)固体废物管理

  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办公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办公垃圾,规划实施后,将集中收集后交由当地环卫部门进行处理。因此,固体废物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09-20 06:09 最后登录:2024-09-20 06: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