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贵阳人才招聘网

当前位置: 贵阳人才招聘网 > 人才引进 > 文章页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数字南宁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时间:2024-08-08 03:20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29 次
不断优化完善南宁市北斗位置综合服务平台、矿产资源管理业务系统、“智慧耕地”监管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监测系统以及多测合一信息系统,搭建“互联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应用体系,实现服务事项标准统一、整体联动、业务协同,自然资源政务服务和共享开放能力全面提高。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事业、企业单位:

《数字南宁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十五届人民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1年12月31日

数字南宁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助力强首府战略实施,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数字南宁建设,按照《数字广西发展“十四五”规划》《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结合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作为规范和指导全市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为2021至2025年。

一、现状分析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南宁市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强首府战略,积极推进数字南宁建设,推动南宁治理能力现代化及数字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初现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能力日益增强。一是“信息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底,“光网南宁”“无线南宁”建设深入推进,宽带网络持续优化升级,普及提速成效显著,“千兆光纤进家庭”工程顺利进行,4G网络城乡覆盖深度及质量不断提升,5G基站累计开通数6985个,实现主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新建光缆3541公里,完成118个行政村光缆联网,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广电光缆全覆盖。二是推动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壮美广西•南宁市云”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市政务云计算、存储、安防、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底,政务云拥有虚拟机超过2500台,存储量近1400T,市政务云已部署全市政务信息系统超过200个。市电子政务外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建成一张全市统一的纵向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电子政务外网,横向接入单位达3618个,其中,市级接入单位211个,县级接入单位1212个。三是数据中心建设渐成规模。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建、在建互联网数据中心20个,规划承载能力11.6万架标准机架,机架规模占全区总量的42.5%,南宁市在全区数据中心布局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巩固。

2.政务数据互联互通稳步推进

全市政务数据“聚通用”名列前茅,在数字治理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一是政务数据加快汇聚。截至2020年底,完成全市87家单位的政务资源目录发布,形成政务资源目录11976条,完成4742条数据资源目录挂载数据,库表数据量达10亿多条。全市统一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不断优化扩展,完成超过140万次数据接口服务调用。二是公共数据开放取得突破。全市梳理形成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目录743条,实现709条目录录入和925个数据资源挂载,在全区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发布183条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目录和239个开放数据资源。建成涵盖南宁市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交通、住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单位的数据资源图谱,初步实现图谱服务、模型、映射、调度管理,与自治区共享交换平台数据资源图谱实现级联。三是政务数据创新应用取得突破。完成全市41621项政务服务事项及10个南宁市自建专业业务办理系统梳理,完成市自建政务服务专业办理系统事项1711项、自治区部门垂直业务办理系统事项7484项,与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实现完全对接,通过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达29751个。

3.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集聚倍增

南宁市抢抓强首府战略实施、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建设机遇,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数字产业化实力明显增强。截至2020年底,南宁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长9.47%,南宁市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87.6亿元,同比增长14.2%,南宁市数字经济企业6429家,占全区的58.4%,位居全区首位。二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南宁农业大数据基地投入运营,横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茉莉花生产数字化试点项目基本建成。三是跨境数字产业蓬勃发展。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数字经济高端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五象新区、高新区、青秀区等集聚区,核心基地框架基本形成。南宁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稳步推进,南宁综试区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超过21.6亿元,在全国跨境电商综试区中排名前列。

4.惠民服务应用创新持续深化

公共服务便捷化以及公共资源均等化不断推进,交通、人社、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惠民应用创新持续深化,城市级公共服务移动应用服务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底,“爱南宁APP”注册用户将近600万,“一码通城”刷码量超过2.7亿人次,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累计归集信息超过7.46亿条。智慧医疗持续推进,全市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87%,实现市民病历资料、检查检验结果等信息在市属公立医院间互通互认,提供预约挂号、分级诊疗、远程会诊、健康咨询、移动支付服务。智慧人社成效显著,207项业务实现网上查询或办理,197项窗口业务全部纳入“一门式”服务,便民程度显著提升。

南宁市在数字化建设领域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数据融合利用水平较低。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尚不健全,挂载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质量不高、更新不及时、共享应用率不高,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对接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对接范围不广、对接数据不足、对接应用不深等问题普遍存在。二是数字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全市数字产业基础仍较薄弱、数字创新能力不强、龙头企业缺乏,数字经济总体规模较小,发展动力不足,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滞后,多数企业数字化水平较低,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展较慢。三是支撑保障体系有待加强。南宁数字化人才短缺严重,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及跨界复合型人才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同时,网络安全风险更加复杂,数据安全隐患严重。

(二)面临形势。

随着5G、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迅猛发展,万物互联化、数据泛在化的大趋势日益明显,数字能力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数字技术创新、最大程度释放数字红利,成为后疫情时代应对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普遍共识。

一是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据已成为与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和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技术相类比的重要生产要素,全球数据海量聚集呈爆发式增长,数据流增速超过全球贸易流、商品流和资金流,数据对于生产的贡献明显提升,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成为我国“人口红利”“成本红利”转化为“数据红利”“创新红利”的核心动力。

二是技术创新应用进程加快。操作系统、高端芯片、人工智能关键算法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与迭代应用,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化技术创新与生命科学、能源技术、先进制造等领域技术创新呈现深度融合态势。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成为“十四五”时期促进产业创新的关键一环。

三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无人驾驶、共享经济等新业态竞相涌现,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代驾员、职业主播等大量“新职业”应运而生。数字经济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为南宁构建“立足本市、带动全区、辐射东盟”新格局注入强劲动力。

四是全方位开放格局纵深推进。随着与东盟之间政治、外交、经贸、人文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南宁渠道”进一步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等国家级开放平台潜力无限,在打造南宁大都市区和都市圈、引领北部湾城市群、促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联动、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数字化、智能化将发挥强大引领作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总目标,遵循新发展阶段广西“闯出新路子、展现新作为、迈出新步伐、彰显新担当”的“四个新”总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优政、惠企、便民”为主旨、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建设为主轴,立足广西、面向北部湾城市群、联动粤港澳大湾区、辐射东盟,打造“一基两纽三核四翼”数字南宁总体架构,“一基”即数字基建,“两纽”即数字化转型、数字化生态,“三核”即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四翼”政策制度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运营管理体系、网络安全体系,着力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新能级,创新“上云用数”新路径,激发数据供应链新活力,构建“政府智脑”新模式、“经济引擎”新举措、“社会数治”新体系,建设立足广西的“数字创新高地”、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协同高地”、面向东盟的“数字开放高地”,打造全国数字化发展标杆城市,赋能强首府战略实施。

图1  数字南宁“一基两纽三核四翼”发展总体架构

(二)基本原则 。

统筹布局,协同推进。统筹数字南宁总体规划建设,强化全局“一盘棋”思想,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合理布局,科学部署任务。深化部门间、区县间协调联动,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协调发展合力。

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的统筹引领作用,强化对数据资源的统筹治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推动政企合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及创新应用。

创新驱动,突出应用。以新基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超大规模数据要素市场构建为契机,着力提升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植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决策和社会治理机制,发挥数据对政府治理、经济转型、公共服务的支撑作用。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积极推进与粤港澳、长三角、西南和中南等地区的数据共享及业务协同,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契机,全面深化与东盟沿线国家数字基建共建、大数据产业协同、网络安全合作、数字文化交流等,实现各方合作共赢。

标准引领,安全可控。充分发挥标准规范的引领带动作用,围绕平台系统、数据共享、业务接口、政务服务等方面,率先构建全市统一的数据治理标准体系。着力提升网络与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数字化软硬件产品、平台、数据资源等全面可控。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末,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的数字化转型生态体系基本实现,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六新三高”的数字南宁全面建成。数字基础设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物联网全面部署,光纤网络城乡覆盖率累计通达100%,5G网络实现城区全覆盖,先进新型网络应用设施支撑城市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迈上新台阶,实现部门高效协同,政府决策科学化、政务服务精准化、社会治理人性化到达新水平。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8%,产业要素全面集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新深入推进,区位优势、战略支点优势和枢纽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实现普惠化,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基本建成数据驱动、城乡一体的数字社会格局。

2.具体目标

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智能化。到2023年底,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光网南宁”全面建成。完成城镇千兆小区改造超过1.70万个,光纤网络力争通达90%以上的自然村,4G网络覆盖95%以上的自然村。建成1.58万个5G基站,5G用户普及率超过40%,5G网络覆盖城区重点场所、重点应用区域。农村“广电云”用户超过63.7万户,形成智慧广电网络万兆进村、千/百兆入户的全光纤覆盖新格局,实现4K广电云智能机顶盒/智能网关在城乡广电网普及。到2025年底,物联网全面部署,光纤网络城乡覆盖率累计通达100%,探索基于IPV6的5G网络部署应用,实现南宁市5G网络连续覆盖,用户普及率超过65%。市政基础设施实现数字化升级,基本建成与支撑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先进新型网络应用设施,新基建成效达到西南地区领先水平。

数据开发利用体系日益完善。到2023年,数据资源质量持续提高,数据治理水平有效提升,数据共享开放水平大幅提升,基础数据库和重点领域主题数据库逐步完善,企业“上云”便利度及“用云量”大幅提升,为经济社会协同应用提供高效便捷的数据支撑服务,数据资产评估和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取得积极进展。到2025年,公共基础数据库和重点领域主题数据库不断丰富,数据资源“一池共享”取得明显成效,数据治理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企业“上云用数”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经济社会协同应用提供便捷、优质、低成本的全流程数据支撑服务,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市场交易机制体制创新取得有效进展。

数字政府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到2023年底,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数字政府基本建成。初步建立集数据清洗加工、质量评估、共享开放、确权交易、创新应用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数据治理体系。依托数据协同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实现部门高效协同,大幅提升政府政务服务能力和治理能力,大幅优化南宁市营商环境。到2025年底,南宁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显著提升,实现政务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数字经济发展迈向现代化。到2023年底,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7%,产业要素集聚度不断提高,工业互联网体系初步建成。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45亿元,数字经济“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离岸数据中心、数据服务、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特色产业加速拓展东盟市场。到2025年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8%,产业要素全面集聚,工业互联网体系全面建成。引进国内外数字经济龙头骨干企业落户数量超过50家,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60亿元,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新深入推进。

数字社会服务更加普惠便捷。到2023年底,高效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交通、教育、医疗、文旅、人社、养老、城管、信用等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数字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到2025年底,公共服务创新模式不断涌现,数据驱动、城乡一体、普惠均等、触手可及的数字社会格局基本建成,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十四五”时期数字南宁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20年

 

2023年

 

2025年

 

数字新基建

 

5G基站数(万个)

 

0.70

 

1.58

 

2.39

 

5G用户占比(%)

 

7

 

40

 

65

 

50户以上自然村光纤通达率(%)

 

 

90

 

100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公共服务节点数(个)

 

1

 

1

 

2

 

数据资源

 

数据接口调用次数(亿次)

 

0.014

 

1

 

1.6

 

公共数据资源结构化数据集规模(个)

 

360

 

480

 

560

 

电子证照共享汇聚结构化数据量(亿)

 

0.05

 

0.1

 

0.15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5.5

 

7

 

8

 

引进国内外数字经济龙头骨干企业落户数量(家)

 

>20

 

37

 

50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

 

20

 

45

 

60

 

标志性跨境数字产业链数(条)

 

0

 

1

 

1

 

数字政府

 

“爱南宁APP”上线政务服务事项(类)

 

56

 

125

 

200

 

“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

 

90

 

99

 

100

 

各级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

 

 

90

 

100

 

数字社会

 

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

 

86

 

93

 

98

 

智慧校园试点示范数(个)

 

 

30

 

100

 

电子社保卡覆盖率(%)

 

34

 

50

 

65

 

三、主要任务

(一)数字基建: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新能级。

加快推动“信息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部署下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增强大数据基础支撑能力,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夯实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底座”。

1.高水平建设“光网南宁”

推动城乡光纤等基础网络全覆盖。加快城乡宽带提速,大力实施“千兆光纤进家庭”工程,建成以光纤为主的固定宽带接入网络,实现“万兆到楼(小区)、千兆到户”,实现农村全光纤覆盖格局。实施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工程,完成基础数据网络升级改造,实现4K广电云智能机顶盒在城乡广电网广泛普及,力争实现应急广播全覆盖。不断扩容升级互联网骨干网和城域网出口宽带,优化城域网结构,增强高速传送灵活调度和智能适配能力。实现IPv6全面部署,探索融合网络、计算、处理于一体的新型网络架构,实现端到端全面支持IPv6应用。

加快推进信息骨干网建设。鼓励电信运营商加快完成骨干传输光缆建设,推动本市及高速公路沿途县乡新干线光缆网全覆盖,推进市、县、乡光缆融合建设,构建更完整、更安全、更大容量的干线光缆传输网络。加快推动南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和运营,加速项目落地实施。鼓励并支持各电信运营商间共享移动基站、管道、机房和光缆等设施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2.建设高质量5G网络

在持续开展4G精品网建设基础上,加快推进5G网络商用部署。加快网络和基站升级改造,提高5G网络覆盖率和用户普及率,持续扩大5G专网在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覆盖面,争取国家支持建设1.8GHz频段4G-LTE无线专网,加快5.9GHz频段车联网试点,探索打造以1.4GHz频段为主的无线政务专网。围绕重点应用场景提升建设速度、融合深度和应用广度,推动5G+智慧产业集聚发展。

3.提升政务外网承载服务能力

强化政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升级市、县(市、区)两级电子政务外网,全面支持IPv6协议,增强数据流量和视频流量的承载能力。持续推进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建设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统一电子政务云平台,形成全市统一的云服务体系和标准规范,提供统一的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等云服务。加快推进各部门各单位非涉密信息系统迁移接入南宁政务云,与壮美广西政务云实现联通。推进电子政务南宁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建设,构建南宁国际量子保密通信网核心枢纽。

4.构筑万物互联感知网络

加快城市感知网络建设。建设全域感知智能终端,规模部署智能化传感器,拓展延伸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确保重点市县城区全覆盖。建设市级物联网开放平台,按照“统一接入、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运营、统一安全”五大原则,确保全市物联感知设备的可建、可管、可控、可维护,打造城市“触觉感知”能力。

推动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推动智能传感器、无线射频(RFID)、微机电系统(MEMS)、高清视频、窄带互联网(NB-IoT/LoRa)等物联网技术与产品在城市运行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提升全市公共基础设施的信息感知和管理水平。推动感知网络与移动网络融合发展,促进与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支撑智慧城市、数字农牧业等物联网应用,争取国家物联网试点示范,广泛开展物联网应用创新。

专栏1:物联网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建设车联网新型基础设施。持续扩大5G专网在车联网领域的覆盖面,加快5.9GHz频段车联网试点,规模化部署蜂窝车联网C-V2X网络,完成重点区域交通设施车联网功能改造和核心系统能力提升,明确车联网运营主体和职责,探索丰富车联网应用场景。

推动智慧灯杆建设。整合南宁现有城市道路照明灯杆、交通标识牌杆、信号灯杆、电警杆、路名牌杆等通电杆体,建设“可插拔、可集成”的多功能智能杆,杆体兼具照明控制、视频监控、语音广播、公共Wi-Fi、报警求助、空气监测、绿色充电、信息发布、广告互动、车位监测、井盖监测等十余类功能,实现全市空间资源高效利用。

5.构建多层次工业互联网体系

统筹建设全市工业物联网企业外网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企业内网升级,形成低延时、高带宽、广覆盖、可定制的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设备上云上平台。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建设,积极争取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广西分院、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西南分中心落地南宁。推动人工智能、5G、区块链、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打造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形成服务中南、西南地区的工业互联网赋能体系。营造产业集聚生态,培育工业互联网创新企业和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

6.打造全市一体化大数据中心

加快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优化全市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快实现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形成全市“一张网”,打造全区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核心节点。推进数据中心从存储型到计算型、智能型升级,推动本地数据中心进行绿色化改造,积极推进金融、经济、工业、能源、物流等国家重点领域大数据中心落地南宁,在城市内部、园区、社区布局建设边缘数据中心。推进数据中心从“云+端”集中式架构向“云+边+端”分布式架构演变,进一步提高政府和企业使用数据中心的普惠性、便利性。依托“壮美广西云”,打造数据中心基础云平台,搭建兼容国产硬件架构及国产操作系统的数据中心基础云平台体系,提高区域内云资源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调度能力。

推动算力资源输出与区域联动。充分发挥南宁能源和算力资源优势,拓展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的算力资源输送通道,积极承接跨区域政府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等算力和数据服务需求,率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战略储备腹地。加快推进与贵阳、重庆、成都、昆明等地数据中心的互联互通和协同调度,建立跨区域算力协同机制。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支持人工智能重大应用的模型训练及推理,为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能数字设计与建造、智慧医疗等场景提供人工智能算力基础服务设施。面向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开展国际数据中心建设及合作运营,加快推动数据中心联通共用,探索建设中国—东盟超算中心,承担各种大规模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任务,打造丝绸之路算力服务输出地,构筑辐射西部、服务全国、国际一流的中国—东盟国际算力基地。

专栏2:完善区域大数据中心体系

加快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大数据中心、南宁五象新区中国电信东盟国际信息园、中国移动广西数据中心、联通五象新区云计算中心、五象新区远洋大数据产业园、润建•五象云谷云计算中心等数据中心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入驻基地建设高水平数据中心集群,打造面向东盟、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联通华南西南的国家级新型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构建超级算力平台,促进算力资源跨域有效流通调度,推进中国—东盟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探索开展国际数据中心服务试点。

建设西南地区云数据中心,打造云资源接入与一体化调度的“区域枢纽”。依托壮美广西云现有基础,探索建设区域公共云主节点。协同深圳等地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跨域算力调度联合实验室,逐步推进南宁数据中心节点与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贵州、成渝等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互联互通。

7.加快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建设

加快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的外向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在南宁设立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加快建设中国电信南宁五象新区国际型通信枢纽,持续推进中国电信东盟国际信息园建设,重点建设东盟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云数据中心、东盟国际呼叫中心、东盟国际互联网转接点、东盟国际综合数据交换中心等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全面优化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推进南宁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正式投入运营,鼓励三大运营商分别建设和扩容至三大国际互联网关口局的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延伸覆盖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提升南宁国际互联网数据传输能力。

(二)数字化转型:创新“上云用数”新路径。

加快推进“上云用数”行动,聚焦平台建设、创新引领、服务提升等领域,为南宁数字化转型赋能,提升全市数字化创新发展能力。

1.平台赋能,高效调配各类资源

构建一体化云计算平台。加强与阿里、百度、腾讯、华为、金山、浪潮等云服务企业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商合作,探索构建跨厂商、跨平台的多云生态体系,推动全市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按需调配,提升云资源利用效率。在供给端,支持云计算运营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构建面向不同用户、满足不同需求的多层次云服务体系,支持面向电商、文旅、交通等领域的行业云服务平台建设。在需求端,鼓励各行业企业及个人上云用云,积极拓展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存储、在线工具、协同办公等服务。

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财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本地高校院所科研创新资源,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领域相关企业以及金融服务机构,共同推进数字化转型领域联合研发。促进本地企业、高校、院所建立数字化转型生态,培育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创新服务综合体,开展数字化转型技术研发、方案设计等合作。

2.创新赋能,促进技术研发转化

推进新一代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培育形成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区,推动人工智能与云计算、行业应用等多种信息通信技术协同创新,打造城市人工智能使能服务平台,开发城市开放算法平台,提升服务能力、降低使用成本。积极引进和研发区块链技术,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打造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布局“链上南宁”。积极开展第六代移动通信(6G)、太赫兹通信等技术研发。

建设数字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云端智能创新产业研究院、中国—东盟信息港大数据研究院、广西大学科技园、南宁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等平台,成立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支持南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联合创新实验室,开展前沿数字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市场应用。

打造数字创新创业孵化中心。落实数字经济创新企业培育工程,依托全区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数据资源赋能产业创新,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载体,打造数字经济双创中心。组织开展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业大赛、发明大赛、创业论坛,吸引全国优秀高校和企业团队参与比赛,发掘培育大数据领域应用型人才和团队,支持大数据领域应用研究成果转化。

3.服务赋能,提升转型质量效率

开展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服务。发布数字化转型伙伴倡议,通过打造数字化转型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供需信息共享及时性,促进供需双方有效对接。建设南宁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通过需求撮合、转型咨询、解决方案等服务帮助政府部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行业内中小微企业实现高质量、高效率数字化转型,形成数字化转型的市场能动性。以政府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等方式,鼓励服务平台面向中小微企业和灵活就业者提供优惠服务。

开展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持服务。依托产业互联网平台,开发面向全市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开发工具及公共性服务,促进平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整合开放资源,协同推进供应链要素数据化和数据要素供应链化。探索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以专项资金、金融扶持形式鼓励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及虚拟数字化生产资料等服务,加强数字化生产资料共享。拓展数字化转型多层次人才和专业型技能培训服务,强化政企人员数字化转型能力。

(三)数字化生态:激发数据供应链新活力。

坚持以数据价值化为导向,加快落实广西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百千万工程”,聚焦数据汇聚整合、开发利用、授权运营及流通交易等方面,打造全市一体化的数据供应链,增强数据供需匹配能力,构建以应用为牵引的高质量数据供给体系,实现数据“聚通用”与“用通聚”双轮驱动。

1.促进数据资源汇聚整合

加强数据采集汇聚。完善南宁市人口、法人、地理、经济、信用、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加快推进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有序汇聚。积极应用二维码、RFID、摄像头、传感器、M2M等物联网技术,采集城市运行、工农业生产、运输流通等数据。鼓励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市场主体采用网络搜取、自愿提供、有偿购买等方式,拓展数据资源采集渠道。依托东盟跨境电商生态云、“一站式”云通关智能服务平台、跨境智慧生活体验平台、中国—东盟跨境结算子平台,建立海外数据采集汇聚机制,广泛归集汇聚东盟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地理空间等相关数据资源,汇聚中国—东盟一键通关、智能报关、工程项目、国际物流、交易结算等数据资源,围绕社会热点、突发事件、合作项目、投资风险等开展舆情监测,为政府科学决策和企业“走出去”提供数据服务。

优化数据资源治理。进一步完善信息资源目录,推动全市各部门对本单位政务数据进行盘点清查,形成南宁政务数据资源图谱,实现“见数知人、见人知数”。建设覆盖市级政务数据、海外数据和社会数据资源的统一数据清洗和比对加工辅助平台,集成批量计算、流式计算、交互计算、图计算和准实时计算等多类计算引擎,围绕分布式索引、数据可信交换、高性能查询、集群监控、多数据源集成对比、数据可视化等领域,积极推进大数据分析支撑基础控件库建设。

推动数据治理服务。围绕数据采集、数据挖掘、数据加工、数据分析等环节,研发推广一批数据治理产品,打造一批重点行业的“数据加工厂”。做强图像标注、语音标注、文本标注、视频标注等标识业务,全方位支持文本、语音、图像、视频等各类型数据处理,为无人驾驶、智能家居等领域提供定制化的数据标注产品。培育专业化数据采集服务企业,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健康医疗、就业、社会保障、能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领域专题数据库建设,为各领域大数据应用提供数据支撑保障。

2.加快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加强数据全流程化管理,建立完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共享及销毁的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操作规程和工作机制,统一项目信息编码,按照统一标准规范进行治理、关联、融合。加强数据质量评估,建立以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唯一性、可靠性、时效性、可用性和规范性为导向的数据资源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数据归集、数据管理、数据开发、数据应用、数据开放和数据交易等环节进行数据质量检查、问题分析、形成数据质量报告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数据优化。全面推进“一数一源”,建立多源数据动态比对和跨部门异议处理机制。

深化数据资源交换共享。改造升级南宁市共享交换平台,打造全市统一的数据综合治理平台,全量归集全市核心政务数据,开展五大基础数据库和关键行业主题数据库建设,不断提升数据服务、数据供需调度、数据资产管理、数据加工治理能力。积极利用南宁市数据综合治理平台对接各部门业务系统、汇聚各部门数据,开展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融合及封装,形成统一规范的数据服务,为部门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支撑,积极开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跨层级的数据交换共享。

有序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完善南宁市公共数据开放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统筹规划资源类、流程类、服务类、监管类等多种功能开放数据,制定公开公共数据的开放清单和开放计划。充分依托政务数据开放门户和南宁市数据综合治理平台,开展公共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对接各类应用创新平台,完善政务数据开放机制,促进公共数据安全有序开放。整合各部门数据开放服务网站服务入口,建设一站式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平台,对接自治区数据开放平台,向公众提供数据产品查询、数据下载、应用接口等服务,支持清洗脱敏后的数据逐步分批向社会开放运营,有序推进政务数据向社会开放。建立公共数据开放实验室,选择若干重点领域推进数据开放应用试点。

3.开展数据资源授权运营

推进确权登记管理。建设全市数据要素资源统一登记确权体系,采取分层分类的方法,面向个人、企业、政府等各类主体,在原始数据、脱敏化数据、模型化数据和人工智能化数据等不同层面,建立数据权利构成及权属流转机制,形成数据层级、主体和权利交叉组合的动态确权框架。搭建数据综合确权平台,提供数据权属可追溯路径,对数据服务主体、数据流通过程、数据流通规则等进行规范管理,实现数据产生、流转、交易全流程登记和动态监管,保障数据所有者、生产者和使用者权益。

实施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建设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系统,从成本维度、内在维度和业务价值实现数据价值的多维度测算,通过对数据合理定量定价以实现数据价值。参考股权定价、期权定价等策略,探索数据交易定价模式,构建不同交易场景多因素数据定价机制,创新数据交易机制,推动参与主体从采集到交易按贡献和劳动比例分配收益,充分释放数据红利。

开展数据资产化运营。开展公共数据标准化稽查、清洗、去重、校验、修复等质量提升工作,积极推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探索推进政府数据入股。选择正规场内交易机构开展试点,探索推动将企业数据资产计入无形资产,对于满足一定交易规模和频次要求的数据资产,将其纳入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项下。夯实区域性数据要素市场流通的资产基础,稳步推进企业数据资产会计化管理和数据资本化市场的建立,优先在国有企业开展数据资产化运营试点。

4.推进数据要素流通交易

构建数据可信流通交易环境。通过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隐私计算、数据沙箱等技术,构建数据可信流通交易环境。加快实现数据“可用不可拥”,解决数据确权机制问题,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为全市乃至全区数据流通交易提供共性支撑服务。探索制定交易数据“负面清单”,明确国家秘密、商业机密、个人隐私领域不能或严格限制交易的数据项,公开发布,滚动更新。建立交易诚信“黑名单”机制,将违规操作的市场主体纳入黑名单,限制数据要素交易活动并责令限期整改。

开展区块链基础平台服务。打造城市级自主可控区块链平台,提供简单易用、安全可靠、成熟可扩展、可视化运维的区块链基础平台服务,提升全市区块链应用的快速部署能力,构建区块链联盟,塑造南宁市区块链品牌。以新型数字资产交易市场和价值互联网为基础,依托区块链分布式记账、全流程可追溯、信息不可篡改技术,建设数字资产交易网络,推进数字资产交易全过程、全信息上链,实现交易数据可信、可查,创新数字资产交易模式。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贵州省大数据流通交易中心在数据流通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联合东盟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国际组织、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校,运用区块链、联邦学习、安全沙箱等手段,打造数据要素跨境流通平台,建立“数据不出门、算法模型见面”的数据资源跨境流通机制。

推进数据资源流通交易服务。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安全保障体系和平台监管机制,开展数据流通交易商业模式创新试点,推动多行业、多领域、跨部门、跨层级数据有序流通。立足“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和“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构建跨境数据交易试验区,探索建设离岸数据中心或全球数据港,形成国际数据资源服务交易支撑体系。积极探索开放、透明、可操作的数据流通机制,加速推进数据流通交易,做大做强北部湾大数据交易中心。开展国家数联网根服务体系广西分节点示范,构建广西数据流通交易平台,与深圳、贵州等地数据交易平台在数据资源标识融合、跨隐私计算互信互通、跨区块链溯源存证等方面标准规范和统一接口体系,促进数据要素跨域安全可信流通。搭建涵盖数据交易撮合、交易监管、资产定价、争议仲裁等数据要素流动监管平台,提供数据要素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交易的数据交易服务。

(四)数字政府:打造“政府智脑”新模式。

促进新一代数字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统筹推进南宁“数字政府”建设,聚焦智慧服务、智慧办公、智慧决策等领域,着力打造数字南宁“政府智脑”,不断推进政府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构建智慧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

编制智慧政务服务清单。持续推进全市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工作,实现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的精细化、标准化、动态化管理。梳理编制企业和自然人“一件事”套餐服务清单,加快实现“一件事”套餐内的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自动匹配,打破高频事项办理中的户籍地、居住地或注册登记地限制,实现全市范围内通办事项的统一规范管理。加强与自治区内及区外地市合作,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西南地区等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需求,推进办事频率高、群众获得感强的区域内通办和跨区通办事项梳理,助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全区通办”“跨省通办”。

打造智慧政务服务平台。依托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南宁分站点,打造“邕易办”智能审批平台。推进全市政务服务平台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和互联互通,形成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统筹建设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统一支付、统一热线、统一信用信息等支撑系统,助力实现各级各部门的业务协同。依托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一件事”套餐办事功能,促进全市各类政务服务渠道实现“一件事”办理。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政务服务的相互融合,打造AI政务服务综合应用平台,提供无感认证、精准定向推送、服务过程回溯等应用,持续提升政务服务精准度与便利度。

推进智慧政务服务改革。以政务服务“简易办”改革为抓手,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互通,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同办理,实现全城通办、就近能办、异地可办。结合“一业一证”改革,完善“一表申请”“一窗受理”服务,推行“承诺审批制”“证照分离改革”及政务服务“好差评”等机制,持续优化南宁市营商环境。积极推进政府服务向基层延伸,推动自助终端进驻楼宇、社区、农村和银行网点。依托自治区“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南宁市“互联网+监管”系统,实现相关部门监管信息平台数据分级归集共享及有效利用,以市“互联网+监管”平台为总枢纽,构建统一、规范、联动的全市一体化监管平台体系,提升市场监管的精准化、协同化、智能化水平,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有效支撑。

加强智慧政务服务创新。提升智能审批水平,推进智能审批事项的上线工作,同步完善受理系统、政务服务门户智能审批专区建设,同步对接广西政务APP、智桂通移动生态体系等移动端,提供智能审批结果二维码查询、智能审批事项复核等功能。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实现线上“一网通办”“掌上办”“指尖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只跑一次”。依托“爱南宁APP”,推出全市统一市民码,推进市民码与电子健康码、社会保障码的融合通用,构建“数字市民”认证、管理和应用体系。推进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等市场主体准入、食品药品审批、人社、不动产登记、水电气业务等重点领域智能审批。兼顾弱势群体需求,缩小社会数字鸿沟。

专栏3:南宁市便民惠企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建设“爱南宁APP”。依托“壮美广西•南宁市云”、电子政务外网、数据中台等现有数字政府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推进“爱南宁APP”持续建设与运营。2023年,“爱南宁APP”上线政务服务事项(类)达到125类,2025年达到200类。进一步提高南宁市公共服务的便民性与城市生活的便捷性,提升市民对于南宁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感知度和体验度,增强市民城市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建设南宁市惠企服务“免申即办”平台。以南宁片区为试点,立足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有关要求,打造“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服务最优”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以南宁片区政策兑现“企业一次不用跑”的崭新服务模式为宗旨,进一步提升企业获得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释放南宁片区政策红利;以政务信息平台大整合为基础,推进发改、财政、人社、税务、市场监管等多部门政务数据“免申即办”,依托数据共享、智能审核,创新实现政策主动推送、主动准许、主动兑现,提高惠企政策落地率,推动形成政策“一出台、即落地”、市场主体“条件对、就享受”的服务新生态。

2.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治理体系

提升视频数据共享能力。建设全市政府视频资源共享平台。基于GIS平台,建立全市统一的视频资源档案,掌握全市既有视频资源情况,便于各部门对全市既有视频资源建设情况的查询,避免视频资源重复建设。升级完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平台,打造南宁市视频资源调度平台,向全市各部门共享既有视频资源数据,助力各部门利用视频资源数据开展创新应用。

增强政府协同办公能力。配合自治区推广普及机关办公统一平台,支持安全高效的办文办会及督察督办,实现政府机关单位系统标准化、业务信息化、管理精细化、服务高效化。提供集即时消息、短信、语音、视频等通讯手段和承载移动协同等能力于一体的沟通渠道,实现办公人员随时随地移动办公,确保及时收到重要通知,促进公文高效快捷流转。推进机关内部及部门之间“一件事”高效协同办理,推动机关事务重点应用整体升级,促进数字赋能及流程再造,提升行政效能、降低运行成本。

强化党政业务管理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方式,建立线上线下有机连通的党政业务管理模式,将智慧化手段融入到机关党务工作开展、党员管理服务、党员教育培训、党员考核监督、党建决策等工作中,实现机关党务工作更为规范有序、党员管理服务更加精细、党员教育培训更加灵活、廉政监管更加智慧、党建决策更加科学。

夯实基层数字治理能力。围绕基层治理难点痛点,促进信息来源多元化、上报流转信息化、指挥调度扁平化、管理服务精细化、事件处理专业化、绩效考核制度化,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最大限度解决基层问题。依托协同办公平台,统一应用入口,减轻基层工作人员负担,全面提升基层乡镇(街道)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3.完善科学精准的政府决策体系

提升政府城市治理水平。以政府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三维仿真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对城市运行状态进行实时动态监控,率先围绕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疫情防控、生态环保、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领域,打造南宁数字驾驶舱,建设南宁城市大脑,对城市运行态势进行全感知、全互联、全分析、全响应、全应用,促进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实现城市事件精准处置,着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加强经济形势监控预测。加快建设全市经济运行监测综合平台、宏中微观一体化经济大数据分析系统、工业经济预测系统等大数据分析平台,打通政府经济数据及社会经济大数据,全面监测城市经济发展态势,提升经济形势分析的前瞻性、有效性、精准性,为政府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决策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智能发展评估,对新兴产业进行深刻洞察,提前进行风险识别。开展产业运行智能决策分析,提升产业链数据中心、产业地图等多元化应用,构建集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决策、智能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运行智能中枢。

开展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对南宁城市道路、管线管廊、楼宇建筑、消防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采集,构建信息模型,并基于城市信息模型建设全域全时、精准映射、虚实交互、仿真模拟的数字孪生城市平台,全面覆盖城市内涝防治、房地产监管、工程项目建设、市政园林管理等全生命周期、全业务流程管理,实现城市模型与城市实体的状态同步,展现城市全貌和运行状态,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数字经济:实施“经济引擎”新举措。

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产业为核心驱动力,以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方向,持续提升重点行业数字服务能力,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体系,打造南宁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建设数字化大都市区。

1.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

夯实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建设高水平先进封装测试生产线,推进集成电路芯片生产,提升和完善集成电路芯片、模块、系统的测试水平,面向智能可穿戴设备、北斗导航、工业控制等领域,积极引入芯片设计企业,加快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要素集聚。以智能制造产业链优化为导向,推动一批骨干企业集聚,打造智能终端制造业园区。加快基于IPv6标准的网络通讯设备、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家用视听设备、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等重点领域研发,持续推进产品线升级和产业链优化。围绕VR/AR领域前沿应用,加快虚拟显示器件、光学器件、高性能真三维显示器等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及引进,弥补南宁产业核心技术和产业化差距。围绕集成电路、显示面板、通信元器件等高附加值电子信息产品,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专栏4:智能终端研发生产基地建设

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电子产品为核心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展,加快专用芯片及智能终端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深化区内企业与业内龙头企业的合作力度,引入一批高水平代工企业,承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地区企业外包制造需求,扩大智能终端产品生产规模,提高全市智能制造产业链配套率。

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升级。面向政务、金融、医疗、教育、文化等重点行业需求,支持企业研发高质量的行业应用软件和服务平台,推动软件即服务(SaaS)业务发展。加快引进相关领域龙头企业,重点围绕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软件、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和服务开展优化升级,强化虚拟资源调度、大规模并行分析、分布式内存计算、轻量级容器管理等方面能力。着力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突破,加快建立完善的基础软件产品开发体系和生态环境,提升高端软件供给能力,加强核心软件的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打造全生命周期数据服务产业链。积极开展针对性招商引资,引导大数据上下游产业加速聚集,形成大数据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数据清洗和标注产业,重点加强文本、语音、视频图像、地理信息等数据格式的数据清洗业务发展,强化数据清洗规范和标准研究,全方位支持文本、语音、图像、视频等各类型数据清洗和标注,逐步构建规范化、工序化、标准化、精确化的数据治理体系,为无人驾驶、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慧金融等领域提供定制化的数据治理服务。积极发展海量存储设备、高性能计算机、数据采集产品及大数据一体机等大数据硬件产品制造业,加快推进高性能存储、分布式计算、边缘计算等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数据服务产业发展,依托大数据实时分析、海量数据挖掘、建模融合、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等重点技术,面向旅游、文化、游戏、商贸、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数据分析,推进数据服务业务化、产品化、价值化。

专栏5: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

加大对跨语种识别相关企业的引进支持力度,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抓手,推动面向东盟的小语种搜索引擎建设,开发人工智能翻译软件和服务。

加大对计算机视觉相关企业的引进支持力度,围绕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人机交互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为全市重点商圈、写字楼、居民区的运营管理提供普惠化服务。加大对智能机器人生产制造企业的引进支持力度,围绕复杂环境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控制与决策、类脑智能等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推动工业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推动人工智能与全市制造行业深度融合,提升工业产品智能化水平,争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积极布局未来信息产业。依托瑞声科技、国人通信、中科无线等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5G装备制造业,不断拓展5G应用场景,推动食品安全、交通出行、扬尘治理等领域的试点应用,培育5G产业发展生态圈,建设集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场景应用于一体的5G产业园,打造5G产业创新及融合应用示范区。积极参与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南宁骨干节点建设,提升全市网络体系架构可扩展性、安全性、可管控性、移动性和内容分发能力,研究构建泛在融合、绿色带宽、智能安全的新型网络。积极拓展区块链应用场景,促进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服务、知识产权、物流管理、工业检测等领域的应用,发展智能合约、身份认证、资产数字化、防伪溯源、安全防护等区块链行业应用和技术解决方案,探索数字经济模式创新。

2.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全力支持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大力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先进制造”产业模式,加快全市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面向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铝加工、装配式建筑工程等重点制造业领域,加快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重塑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积极开展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加快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方面的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制造设备、生产线和工厂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在先进制造中的应用,通过模拟仿真技术建立虚拟模型,实现工厂制造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操作,提高车间动态调度的自主性、智能化。

着力培育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加快重点企业网络基础设施改造,推动窄带物联网、工业过程/工业自动化无线网络、时间敏感网络、IPv6等现代网络技术在工业企业的广泛应用,加强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等为重点的标识解析体系建设,不断扩大标识注册规模,推进实现供应链系统和企业生产系统精准对接,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围绕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智能机械及电气装备、中重型机械装备、装配式建筑工程装备、城市铝制设施等重点制造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应用普及,推动低成本、模块化工业互联网设备和系统部署应用,推动促进形成产业链纵向延展、横向协作的数字化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加快数字技术与农业的全面融合。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数字化提升工程,进一步优化南宁农业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横州市数字茉莉大数据平台,推进建设武鸣沃柑大数据平台、宾阳县优质稻全产业链智能管理平台等一批数字农业专业平台。打造数字乡村试点县,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培育一批数字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信息服务企业,以农业生产数字化为路径,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的网络化、智能化,鼓励利用物联网、传感器、无人机和机器人等数字化设备实现与农业各个环节有效整合,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加速推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和品种产业化技术发展,促进数字种业数据共享利用。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契机,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网络化运营体系,整合农产品物流仓储配送点大数据资源,推广农产品“田头到餐桌”的直采模式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大力促进服务业智能化发展。围绕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旅游服务、文化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探索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参与服务业的改造提升,支持远程诊疗、在线教育、在线导游、数字娱乐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优化服务业要素配置方式,提升服务产品数字化、个性化、多样化水平。大力推动智慧商圈建设,通过无线网络、智能传感器、高清摄像头等信息设备实现商圈内人、车、物、事数据的在线收集和实时监测,通过用户画像、模式识别、动态规划等模型算法实现智能停车引导、精准营销推送、事故隐患预警等应用场景,鼓励商圈O2O电子商务发展,通过直播带货、线上展销、短视频等形式积极拓展“云消费”新场景,促进商业营销线上线下互补融合,培养新兴消费热点。

3.优化重点行业数字化服务

推动金融数字化水平稳步提升。积极争取央行数字人民币试点,探索数字人民币多场景应用模式,依托中国—东盟金融城建设,逐步提升我国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支持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的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各行业企业开发交通、连锁商业、居民缴费等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应用,支持零售企业的移动支付业务处理,丰富线下支付场景,提升居民金融服务的获得感。依托南宁市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工商、税务、社保、住房、公积金、水电气等企业信用信息,打通金融机构、市场交易主体、政府部门三方信息渠道,打造金融供需精准高效对接、金融惠企政策精准匹配兑现、政务数据安全有序共享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南宁市金融服务平台、金融服务窗口与多家银行系统直连打通,实现重点产品全流程线上化办理。

建设北斗导航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广西—东盟地理信息与卫星应用产业园、卫星遥感与地理信息生产与研发基地等项目建设,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在交通运输、现代农业、城市综合管理以及民生服务等重点行业领域的示范应用。拓展北斗导航高精度定位应用领域,基于北斗导航公共服务平台实施精密动态监测,重点对高层建筑物形变、桥梁形变、地质灾害地表形变监测等内容开展各种实时动态解算,建立基于南宁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实时动态监测系统,实现南宁市各领域统一平台下的位移监测信息的动态监测。充分发挥北斗导航在空间信息领域的数据基座功能,围绕应急救援、车辆导航、高精度定位等高频应用场景,面向全区及东盟企业和机构提供综合性、普惠化的地理信息导航应用服务,加快形成导航、通信、地理信息系统配套应用服务体系。

打造智能临空生态圈。整合临空经济示范区内航空综合枢纽、开放口岸、现代金融、保税物流、国际会展等核心功能,与机场集团在大数据智能化领域建立有效对接机制,打造智能临空生态圈。建设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旅游信息互动终端和旅游信息发布系统,为旅游企业和游客提供信息服务。推动吴圩国际机场整合对接机场及周边区域人流、物流、交通、产业、生活配套、移动位置等相关数据源,向政府、企业、个人等用户分级分类提供实时全景数据展现和智能化分析,通过数据赋能,打造以智能终端和航空物流为主导,以现代服务、航空金融、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布局。

专栏6:构建信创产业生态体系

依托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园区建设,积极引入行业相关企业落地,构建集服务器及PC整机研发制造、操作系统、中间件、办公软件、流式软件等研发生产于一体的信创全产业链,打造信创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培训中心,加强信创软硬件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支持华为鲲鹏计算产业等建设,在五象新区等范围内培育发展信创产业,推动信创产业快速发展。

提升视听行业高品质服务能力。加快4K/8K超高清视频、互动视频、VR视频等高新视频的技术创新、内容创新和产品创新,提升视听内容品质和用户体验效果,推进高新视频在广播电视、文教娱乐、安防监控、医疗健康、智能交通和工业制造领域的示范应用,建立完善高新视频产业生态体系。推进广播电视行业超高清制播体系以及传输网络的升级改造,支持建设高新视频产业基地和创新应用研发中心,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4.加快“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积极推进与东盟各国的数字互联互通,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推动南宁建设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核心城市。深化南宁与东盟数字产业合作共赢,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为重要载体,率先面向5G、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远程医疗等重点领域,策划一批面向东盟的高端合作项目,带动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共建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数字贸易、知识产权合作运营平台。探索建设数字贸易示范区,推动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围绕南宁企业“走出去”需求,加强对东盟国家法律法规、税收管理、优惠政策等信息的整合汇聚,为企业提供权威、准确、实时的信息服务,推动与沿线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资源互补与产业融合。

专栏7: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工程

建设中国—东盟数据资源汇聚平台。依托东盟跨境电商生态云、“一站式”云通关智能服务平台、跨境智慧生活体验平台、中国—东盟跨境结算子平台,建立海外数据采集汇聚机制,通过驻外机构、“走出去”企业及互联网采集,广泛归集汇聚东盟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地理空间等相关数据资源,汇聚中国—东盟一键通关、智能报关、国际物流、交易结算等数据资源,为政府制定中国—东盟科学决策和精准监管奠定数据资源基础,同时为南宁企业“走出去”提供权威及时的信息服务。

建设东盟热点项目投资管理平台。面向东盟各国全面采集中企投资、承建的各领域工程项目基础数据,实时跟踪项目建设动态信息,构建项目全息画像,支撑项目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开展重点区域、重点国家、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相关政策、商情、舆情的实时跟踪监测,支撑对各类项目进行投资趋势分析,及时推送投资热点。

建设东盟小语种舆情分析中心。归集东盟各国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类数据,围绕社会热点、突发事件、合作项目、投资风险等开展舆情监测,为全市、全区乃至全国产学研机构、“走出去”企业提供数据与咨询服务,深化南宁在中国—东盟信息港的桥头堡地位。

加速推进跨境电商业务发展。充分发挥南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支点作用,加快中国—东盟(南宁)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培育和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跨境电商企业,提升跨境电商进出交易额,推动南宁乃至全区的产品及服务“走出去”。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发展跨境电商,推动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形成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简化相关通关程序,推行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平台一站式通关,提高通关效率,节约交易成本。

开展国际数据中心服务业务试点。依托中国联通公司南宁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通信能力,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实施国际数据中心服务业务试点,面向东盟国家开展离岸数据服务,打造“数字丝绸之路”重要信息枢纽。充分发挥5G技术优势,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云化绿色数据中心,积极响应东盟国家对我国先进数据中心数据计算、储存、传输等业务需求,逐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数字合作,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和数字经济合作新高地。

(六)数字社会:构建“社会数治”新体系。

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推进智慧教育建设

提升中小学信息化基础环境和治理能力。加快补齐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短板,高质量发展教育基础网络建设和应用。加快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及应用普及,建设市级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统筹建设南宁市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库,建立平台资源的准入和评价机制,实现平台为全市提供公益性、基础性资源服务,并与国家、自治区平台互联互通。建立智慧校园评价体系,推进学校智慧化建设和应用,提升智慧校园覆盖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水平全面提升。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改革,积极推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应用,深入开展“品质教育,学在南宁”系统工程,推进“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的信息化教育教学。

2.推进智慧医疗建设

以居民电子健康卡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和“三医联动”入口,丰富完善全市统一的“一站式”医疗便民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医疗卫生信息资源,逐步实现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有效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实现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推动全市医疗机构健康医疗数据全量汇聚和共享开放,发展医疗大数据分析应用,探索大数据商业化运营等创新模式,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搭建医保智能监管系统,提升“智慧医保”系统监控能力,实现对医保定点医药机构的医药服务信息实时采集、行为实时监控、结果实时评价,积极推动将欺诈骗保行为纳入“信用南宁”平台进行联合惩戒。加快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实施“村医通”工程,推动政银服务一体机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水平。

推广智慧养老服务。推进医疗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安防设备、可穿戴设备、养老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老领域广泛应用。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围绕公共卫生、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等服务,搭建医养健康智慧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优质、便捷的医疗健康和养老服务。加快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精准帮扶信息弱势群体,缩小老年人“数字鸿沟”。推动智慧养老产业化,打造集健康管理、康复养老、养生保健及文化传播、教育培训、休闲居住、养老度假等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健康产业基地。

3.推进智慧文旅建设

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加快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中心、孔庙、红色教育场馆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推动各级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形成覆盖全市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依托南宁数字文化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各类公共文化机构采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利用公共场所的智能触摸屏、电子大屏幕等设备终端,广泛传播数字文化资源,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全媒体多终端覆盖,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南宁市数字出版业综合实力,实现线上线下、点单式数字文化服务。

加强壮乡特色文化交流合作。利用互联网赋能文化“走出去”,扩大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品牌影响力。加强彰显壮乡特色文化的网络视听节目开发,丰富文化传播渠道,多形式开展跨境展播活动,深化与东盟国家的民族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南宁优秀民族文化走向东盟、走向世界,增强壮乡特色文化自信。

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深化“互联网+旅游”,加快推进南宁市全域旅游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持续迭代“乐游南宁”APP及微信小程序服务功能,推动与“一键游广西”平台的数据对接。持续完善4A以上景区实时视频监控平台建设,打造5A级景区智慧化示范项目,全面提升旅游业的智慧监管、智慧营销和智慧服务水平,促进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多维度采集和分析游客、景区的数据,建设成集旅游数据采集、挖掘、加工、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南宁市全域旅游数据中心,为全市的旅游市场预测、统计、精准推广和精准监管提供科学依据。鼓励酒店预订服务、旅游线路预订服务、景区服务接入“乐游南宁”APP及微信小程序,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信息和消费服务智慧应用,实现“一键游南宁”。

4.推进智慧交通建设

建设智慧交通管理体系。推动公路、铁路、水运、城市客运等交通枢纽地区的智能化改造,积极推进5G、物联网、北斗定位导航等先进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运用,加强基础设施、载运工具、智能设备间的信息互联,实时获取、动态分析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状况。加快各类公众出行服务信息网络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充分应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构建智能交通研判分析模型,建设集视频实时监控、智能红绿灯路口、潮汐车道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交通综合信息调度指挥中心,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管理体系,支撑全市交通建设、执法、管理及决策。

推动建设第四方智慧物流。以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和信息平台为支撑,整合汇聚物流环节、工厂园区信息、会员信息、港口、气象等方面数据,依托大数据、物联网和可视化技术,优化全市物流供应链,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公司、仓储企业、供应链服务商等企业提供运输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构建物流信息标准体系、服务作业规范、一体化智能调度体系,探索无人配送、供应链数字化协同发展新模式,打造虚实一体的物流要素组织平台和高端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有效提升物流效率。

推进交通数据共享利用。推进公路、铁路、水路、民航、城市道路、客运、货运、位置、旅游、生态环境及气象等领域的交通服务数据实时交互共享,促进多种出行方式之间信息对接、运力匹配、有效衔接、集散协调,提升交通疏导、应急救援、车辆引导,逐步实现交通出行监测预警自动化,形成智能化绿色出行体系。加强与百度、高德等全国性综合出行服务平台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服务渠道,提供全方式、全过程、个性化出行服务。完善枢纽指引标志系统,提供实时室内导航等服务。加强货运信息互联互通,建设完善国家交通物流平台广西区域交换节点,推进珠江—西江航运信息系统建设。积极申报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推进道路运输、铁路、港口、船公司以及物流园区的信息互联互通。

专栏8:南宁智慧空港建设

建设智能航空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作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机场业务融合发展,通过二维码、传感器、人脸识别系统等简化服务流程、提高运行效率,构建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智慧临空大数据平台。建立与机场集团在大数据智能化领域有效对接机制,整合对接机场人流、物流、交通、产业、生活配套、移动位置等相关数据源,为临空产业集聚和城市管理提供支撑。

5.推进智慧人社建设

升级拓展“智慧人社”。大力推进国家人社部门与南宁市政府共建智慧人社联合创新实验室,重点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VR/AR、5G、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在人社领域创新应用研究,推进南宁市惠企服务“免申即办”平台、人社服务“打包快办”、智能柜台为民办实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新型人力资源市场平台和人社AI中台等一批创新项目建设,打造人社领域科技创新标杆。推进南宁“智慧人社”二期建设,改造升级“智慧人社”系统,接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建立“智慧人社”网络协同防御体系。

专栏9:智慧人才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南宁“智慧人才”一体化服务平台。整合全市人才工作信息数据,全力打造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智慧人才”一体化服务平台,整合经办、推送、监控及线上测评、评审、招聘、宣传等功能,实现人才服务一网通办、人才政策一站宣传、人才待遇一键测评、人才数据一网监控的目标,推进人才资源集聚,为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建设市机关事业单位组织机构编制人社财政一体化服务平台。通过共同建设,统一管理四部门数据,统一办理四部门业务,统一提供数据查询和决策服务,推动形成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业务协同联动、全程动态监管的综合管理机制,提高办事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拓展社会保障卡公共服务应用。发挥社会保障卡“实人实名实卡”以及广泛覆盖的独特优势,建立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平台,探索社保卡在惠民惠农补贴发放、凭卡缴费、就医购药、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小额消费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一卡通”应用,创新电子社会保障卡的服务运用,深度发展“指尖办理”体验服务。优化人社网站、微信、APP等平台服务,完善“人社电子档案库”,推动南宁人社全业务“全市通办”和“线上一网通、线下一门办”,提升企业和群众服务体验。

提升智慧人社服务能力。推动“区块链+人社”升级拓展为“区块链+民生”平台,积极探索区块链和民生补贴业务相融相合、互促互进,探索推进更多惠民利企补贴、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等多个政务服务应用上链,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物联网平台应用,推动建设开放的物联网接入体系。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做好信息化、数字化和适老化的有效衔接,围绕老年人日常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旅游等方面涉及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推动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难题。

6.推进数字城建建设

探索管理督察考评数字化。借助智能传感技术、无人机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等智慧城市新技术,推进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数据分类、文本理解、案件责任认定,通过自学习实现流程优化和智慧派遣应用。借助云数据存储技术强化大数据分析、开展数据挖掘和辅助决策支持,创新城市管理问题发现机制,丰富巡查手段,将城市管理由“人海战术”向信息化、智慧化转变。

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以数字城管系统为基础,建设基于网格化管理的南宁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城市管理各行业信息系统功能拓展完善和数据汇聚共享应用,建设业务指导、指挥协调、行业应用、公众服务、数据汇聚及数据交换等系统,结合南宁城市管理特色,拓展建设市、城区两级“门前三包”信息管理系统,打造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城市管理领域各个环节的智慧化。建立市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统筹平台运行调度协同,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形成全局应用、全局共享、跨部门协同处置的城市管理“一网统管”。

推进智慧应急建设。综合运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围绕源头治理、风险防控、应急处置,构建业务全面并与南宁市应急管理局职能相匹配的一体化智慧应急管理平台,开展各类灾害事故大数据分析、复盘推演和掌上执法、掌上指挥、掌上办理等新业务,推进高危行业领域“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实现应急管理决策从经验决策为主向智能辅助决策与经验决策相融合转变。建立疫情联防联控大数据智慧决策平台,建设南宁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探索5G急救体系建设。

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政务公开和社会监督,提高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强环境监管和综合决策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和服务,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遥感检测等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涵盖环境监控预警、环境精准执法、信息共享、业务管理、应急指挥、科学决策、公众服务于一体的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应用,建成包含执法监管、监测预警、决策支持等三大核心应用在内的南宁市综合监管平台,实现环境监管可视化、业务管理一体化、综合办公自动化、环境决策科学化。探索应用企业“环保码”、企业环保用电监管等管理新模式,实现污染防治精准治理。

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推进南宁市智能化新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化城市建设,加快城乡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管理和应用,推动视频数据信息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分批分层次推动城乡结合部、农村公共区域、村屯重要交通路段、高铁沿线视频监控全覆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农民自建视频监控并接入村级综治中心,扩大农村社会治安防控的覆盖面,推进智能治理深度应用。

加快数字平安南宁建设。完善南宁政法云基层治理信息系统,实现综治中心与多部门的数据融合共享。加快“三网合一”平台融合,切实提升综治中心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政法科技创新,推行智能门禁系统、智慧安防系统、智慧云眼系统与大数据汇聚,全面深化“视频云”“云网端”“块数据”建设,提升风险防控和管理服务精细化精准化水平。

推进气象大数据建设。充分利用实时动态更新的智能化短时临近预报技术,提升智能网格预报技术的分辨率和精准度。形成市县一体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架构,持续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建立高影响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联动机制。建设南宁气象大数据应用中心、南宁气象大数据协同共享系统,构建南宁“智慧气象大脑”,实施气象信息安全保障工程,优化气象业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环境,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气象服务样板。

专栏10:数字城建重点工程

搭建南宁市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南宁市CIM基础平台,全方位采集城市建筑物、道路、桥梁、地下综合管廊、供水排水管网、燃气管线等城市基础设施信息,集成融合地上地下二三维数据构建城市基础设施模型,打造全市域、全空间、全时态的空间数据要素集,构建城市三维空间数据底板,支持大场景宏观管理、空间分析,中小场景的快速三维可视化,服务于南宁市城市全生命周期,为全市各系统和各委办局提供立体化数据支撑,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空间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在CIM基础平台上,构建“CIM+智慧工地”、“CIM+城市更新”、“CIM+智慧社区”以及城市运行管理中枢等应用体系,让城市更智慧、让城市管理更精细化。

专栏11:智能化新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化城市建设

建成集强大计算能力、海量数据资源、高度信息共享、严密安全保障、深度智能应用于一体的公安大数据平台, 实现多维数据的深度融合,形成涵盖“打、防、管、控、治、服”的大数据应用体系。在大数据智能化支撑下,集成整合各类治安业务应用,统筹建设重大活动安保、智慧内保、智慧安防小区管控、智慧街面巡防治安管控、公安检查站治安管控、地铁公交安保智能防控、危爆物品立体化溯源、易制枪物品图形比对、娱乐场所和特种行业治安管控9大功能模块和治安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实现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实现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服务高效化的目标。

7.推进智慧自然资源建设

建立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建设全市一体化的调查监测评价体系平台,开展国土、地质等专项调查、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价,全面掌握各类自然资源现状及变化。充分利用雷达、卫星遥感、倾斜摄影、激光点云、街景等技术,推进各类自然资源、国土空间各类要素的三维实景数据获取和三维地质模型库建设,辅以矿产、方案审批、管线等数据,在南宁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框架下,搭建南宁市自然资源三维应用平台,形成地上地下、集成融合、可持续更新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为自然资源调查、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状况、国土空间管控条件、规划符合性分析等提供“即时分析、实时展现”三维大数据分析应用。

拓展自然资源信息化应用服务领域。搭建卫星遥感应用平台,做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管系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系统、城市体检系统、自然资源市场监测监管系统、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数据汇聚和检核系统,不断优化完善南宁市北斗位置综合服务平台、矿产资源管理业务系统、“智慧耕地”监管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监测系统以及多测合一信息系统,搭建“互联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应用体系,实现服务事项标准统一、整体联动、业务协同,自然资源政务服务和共享开放能力全面提高。

提升自然资源数据社会化服务能力。以“天地图•南宁”互联网地图服务为基础,通过分级分类提供各类自然资源数据服务和在线分析服务,结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加快推进数字南宁地理空间框架向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转型升级,丰富扩充具有时空基准的基础地理实体数据,构建时空信息大数据,依托数字南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时空大数据平台,为智慧南宁建设提供智能化的时空信息支撑。加快能源数字化建设,推动建立能源大数据平台,促进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形成多能互补、智慧协同的能源生态发展新格局。促进“碳中和”数据接入、融合与治理,实现“碳中和”监测、智能分析与可视化调度指挥,打造碳约束下的城市碳管理“绿色样板”。

8.推进数字信用建设

加快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健全信用信息数据归集机制,不断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库,逐步形成自然人、社会法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信用信息采集全覆盖。拓展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功能,横向直连行业信用信息和行业管理系统,推进信用信息数据融合共享,提高信用信息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形成信息对称、信息共享、信息互认的“信用一张网”格局。

深化信用大数据创新应用。构建一体化信用信息政务服务体系,推动信用数据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市场准入、资质审核等事项中的充分应用,探索“信用+审批服务”“信用+执法监管”“信用+公共服务”“信用+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政务服务”等领域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广泛推行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领域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依托“信用南宁”网站、信用南宁微信公众号、南宁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管理平台等提供“互联网+信用”社会服务。依托信用体系建设,在公共交通、教育缴费、看病就医、图书借阅、公园景区等领域开展“信易+”应用提供优惠折扣、优先办理、先享后付等多形式的信用惠民服务,打造信用审批、信用就医、信用交通等试点示范。完善“爱南宁APP”信用服务,推出信用停车、信用租房、信用借书等惠民、惠市的信用应用,为守信的市民提供更智慧、更便捷的生活体验。加强电子商务领域信用大数据应用,落实实名登记和认证制度,完善网络交易信用评价体系,加大信用信息公示力度。

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构建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打造全方位联动的奖惩体系,依法依规推动各领域奖惩措施落到实处。全面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分类监管、精准监管和智能监管,研究制定诚信主体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制度,对诚信主体在办理行政权力事项过程中实行“容缺受理”机制,优先提供公共服务便利。深入推广实施“信用南宁美好生活”主题宣传活动,加强诚信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强化对守信者的激励作用,营造“守信者处处受益”的社会信用环境。

9.推进数字社区建设

探索数据驱动型的社区管理。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推进一站式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大力推广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建设社区综合管理系统,整合社区内的人、地、物、事、组织、服务资源等数据,实现“一网统筹、事事入格”。建设全市数字社区感知信息联网共享平台,整合汇聚各数字社区的视频监控、人脸识别、车牌识别、单元门禁、消防、用电等智能感知数据,联网对接市级信息资源交换平台,提供跨部门、跨层级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新型网格化管理,促进疫情防控等公共事件的精准化治理,实现对突发事件提早预知、提前部署,提升全域智能化管控水平。

推进精准化、智能化的社区服务。建立数字家庭档案,针对工作网格内低保人员、失业人员、空巢老人、贫困对象、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开展精准服务管理。推动南宁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项目,整合网上服务、服务热线、移动终端、网络电视、自助服务终端、电子显示屏等服务渠道,提供个性化信息推送和智能化服务,构建面向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居民、市场服务企业的社区公共信息应用体系。

专栏12:数字家庭重点工程

积极推广智能家电、智能安防、生活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生活设备进家庭,以智能家居打造现代家庭新生活,促进家庭生活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支持建设数字生活体验馆,适时举办数字家庭智能生活技能大赛,让智能生活为民所知、为民所用、为民所享。推动智能制造与家庭生活产品融合升级,丰富智慧家庭应用和场景,创新智能家居“产品+服务”模式,引导全社会消费升级,助力数字家庭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升级。

10.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构建乡村振兴产业“一张图”。以农业安全、高效、精细、环保为目标,运用云、大、物、移、智等技术手段,重点围绕本地特色产业链,建立覆盖各产业链从种源、种养、加工、流通、销售等全流程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应用系统。建设完善森林防火、农机管理、绿色食品、测土施肥、物种保护、质量安全、标准认证、监测预警和交易信息的大数据服务体系,实现全市乡村振兴产业链全程数字化管理,优化提升乡村产业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

激发乡村数字化发展新动能。以横州市全国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为牵引,深入推进实施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充分释放数字红利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织密供销合作系统惠农服务网,实现普惠金融服务站点基本全覆盖。提高金融支农信息服务、公共法律线上服务水平,提升乡村教育、就业、社保、医保等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互联网+政务”向农村延伸,打造数字化平台,理顺三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平安乡村数字化平台。

建设绿色智慧美丽新乡村。扎实开展面向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化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推广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建设覆盖市、县、镇、村四级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大数据平台,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域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万企帮万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农村泥砖房清理整治等重点工作,打造全市美丽乡村数据动态化、场景可视化、应用智能化的数字乡村管理模式。

建设文明包容现代新乡村。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利用互联网扩大“壮族三月三”“宾阳炮龙节”等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开展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动,推动实现传统村落全景式网络漫游。试点探索“南宁市政务服务网”“爱南宁APP”“邕e登”APP与乡村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的整合。推动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推广应用农村基层党建APP,建立农村党建微信矩阵。推进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加快“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进村。

专栏13:数字乡村试点工程

造智慧乡村数据治理底座。依照“便民、利民、惠民”的管理原则,统筹网格内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社会救助等工作,实现多网合一。以人口、法人(机构)、房屋、部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整合归纳人口、法人、房屋、部件四大标准数据库,以深化服务于应用为重点,运用大数据理念,充分挖掘基础数据,实现精准化、智能化治理。

推进横州市全国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充分发挥“数字茉莉”发展优势,对优质谷、糖料蔗、桑蚕、蘑菇等具有横州特色的农作物进行数据资源整合、数据采集监测、数据分析应用等,将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让农民在家中就能知道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并进行及时管理。对每年的种植面积进行科学布局和规划,防止扎堆种植,保障农产品价格平稳。

(七)政策制度体系。

贯彻落实国家及自治区数字经济专项政策,强化数字南宁规划与自治区相关政策有效衔接,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重点围绕数字基础设施提升、数字技术创新、市场主体培育、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试验区建设等方面,增加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优惠政策配套服务,营造数字南宁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制定数据资源确权定价、流通交易、跨境传输及安全保护等相关政策,建立交易主体、交易平台、交易模式等方面的规则制度,规范数据要素流通交易行为,建立数据流通交易机制及规范程序,促进数据要素市场高质量发展。

(八)标准规范体系。

遵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构建数字南宁标准规范体系,打造南宁数据“通用语言”标准。制定术语、标准化工作指南等总体标准,编制公共数据标准、通用技术标准等通用基础标准,完善基础数据库分类规范,形成南宁人口数据、法人数据、空间地理信息、电子证件照等数据库分类规范,制定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系统安全等安全标准,优化项目管理、运维管理等管理标准,构建数据流通交易标准规范体系,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数字领域标准规范制定。

(九)运营管理体系。

按照项目的公益属性,对数字南宁建设项目进行分类建设运营。对于基础性、公益性且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项目,重点采用政府主导模式,加快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推广应用。对于公益程度较低的工程项目,充分引入市场化机制,综合运用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政府引导资金加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完全利用社会资本等方式,积极调动社会积极性,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市场服务与投融资等方面的能动性,降低政府财政负担,提高建设运营和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充分调度社会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各主体、多要素、全环节的协同创新,提升数字南宁项目运营的可持续性。

对于跨部门共建共享的项目,建立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由牵头部门会同参建部门共同开展工程框架设计,明确各部门项目与总体工程的业务流、数据流及系统接口,形成数据目录,确保各部门建设内容无重复交叉,实现共建共享要求。项目申报单位应编制信息资源目录,建立信息共享开放长效机制和信息使用情况反馈机制,促进信息资源依法依规向社会、企业共享开放。完善数字南宁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全过程的统筹协调,强化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项目跟踪管理机制,将项目评估结果作为业主申报新建项目、升级改造项目的重要依据。

(十)数字安全体系。

坚持网络安全和数字化发展同步推进,健全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关键数据资源的安全保护,强化云安全服务,全面保障数字经济安全快速发展。

加强数据安全防护。建立重要敏感数据认定机制,明确具体的执行机制和敏感分类等级。建立数据安全风险强制性评估制度,推动数据安全认证和数据安全检测制度化。强化技术手段建设,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加强数据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等安全防护技术手段建设,强化数据安全监测、预警、控制和应急处置能力,构建大数据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定期开展漏洞扫描、虚拟黑客、篡改扫描等自检自测工作,对于发现的漏洞和风险问题在第一时间进行修补和解决,降低受到外部攻击时所导致的各种风险。

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严格执行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全面落实数字安全责任制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安全技术措施,定期开展安全检查、风险评估工作,完善数字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网络安全风险预警、情报共享、研判处置和应急协调机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提升综合预警分析能力。建立关键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目录体系,推动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平台,支持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整体提升安全防御能力。

加强云安全防护。配置云安全资源池,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共享,为安全管理平台和各个安全模块提供资源承载,为用户提供包含云监测、云防御、云审计等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云安全产品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云安全需求。通过云安全管理平台实现云安全的统一运维管理和统一运营管理,实现安全组件的自动编排和安全策略统一管理,实现用户自助按需申请安全服务、安全按需分配、自动化部署等。推进灾备中心升级扩容,为政务云安全和业务连续性提供支撑保障。

专栏14:一体化网络安全重点工程

依托电子政务外网体系,打造南宁市统一云安全资源池,建设态势感知与安全运营管理平台,在政务外网和政府专网配置威胁感知流量采集器、态势感知基础运算服务器等设备设施,推动开展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安全监管检测等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数字南宁建设领导小组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统一领导作用,统筹推进数字南宁建设,积极落实“云长制”,研究完善数字南宁建设发展政策体系,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大数据产业发展和政务数据统筹管理机构在推进全市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应用,推动政务数据向社会开放、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促进政务数据统筹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形成全市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合力。加强规划实施评估,建立规划动态更新机制。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协调配合,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资金支持。

加强全市财政资金统筹力度,促进市级相关财政专项资金向数字南宁建设倾斜。创新政府资金投入方式,通过以奖代补、贴息、股权投资等方式,加大对数字基建、数字化生态、数字化转型、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等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平台以及试点示范的支持力度,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提升数字南宁建设投融资水平。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和动力,鼓励市场化资本投入,引导各类创新投资机构采用参股投资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引领作用。设立南宁市数字经济发展基金,广泛调动社会资本,重点保障对数字南宁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强化人才建设。

充分利用顶尖人才“突破计划”,加快引进大数据等领域顶尖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持续推进大数据、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领域人才技能培训,大力培养本地数字化人才,鼓励全市高水平院校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数字经济相关专业,与国内相关知名高校,以及华为、浪潮等大数据企业开展合作,共建大数据研究联合实验室或人才实训基地。支持国内外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全市设立分支研发机构。鼓励大数据企业在北上广深等地设立研发中心,探索构建“企业走出去,技术带回来”的人才引进新模式。

(四)夯实创新支撑。

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推动建立市场化的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和转化应用新机制,优化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建设完善面向数字经济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强关键环节专利导航,加强知识产权信息的分析利用,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战略储备和布局,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加强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领域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推广。

(五)加强评估督导。

建立健全数字南宁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将工作实效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加大督促检查力度,适时开展数字南宁建设情况督查,对工作开展不力、效果不明显的单位或个人进行问责追责。加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监测评估,研究建立准确反映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的指标体系,推动建设数字经济监测平台,实现对全市整体层面及重点领域的跟踪监测。

附件:1.重点项目列表

2.重点研究课题列表

3.主要指标说明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09-20 08:09 最后登录:2024-09-20 08: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